•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成为一名真正的“全职公益人”|专访沪上青年发起人之一徐亚国

    沪上青年  2024-11-26 09:45  李爽   浏览量:154619

    1.jpg

    在2015年之前,徐亚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能在“魔都”上海扎根。将时间追溯得再遥远一些,这个刚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18岁女孩,是否能想到往后生命中那些奇妙的缘分、那些“常有贵人相助”的境遇,是否能想到那一颗早在童年时就已埋下的“心锚”,多年后会有一群人陪伴着共同挖掘,让她重新焕发金子般的光芒。

            一         

    在来到上海之前,徐亚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她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现在看来,起点很高——一家“世界500强”的法国集团公司的管培生。2010年,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的国产职场恋爱剧在彼时的大学校园掀起一阵风潮,徐亚国身处其中,对HR职位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向往。校招之际,负责社团工作的徐亚国经常帮助就业处的老师对外联系,协调管理企业在学校的招聘工作。在协调的过程中,徐亚国结识了各种公司的HR,并对这份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一众HR中,徐亚国对这家法国公司HRD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具备我对HR这个职业全部的想象”。一来二去,这位HRD也对徐亚国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极为认可,并向她抛出橄榄枝。顺理成章地,徐亚国在没有经过太多流程化的招聘步骤的情况下,进入了这家法国集团公司。

    大型企业对新人的培养有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职场的徐亚国,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在外企中,每个岗位都有着非常清晰的工作职责,但也同时会产生“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可是活总得有人干”,慢慢地,许多不在职责之内的工作,都落到了徐亚国的身上。甚至有时同事人都不在公司,就已经把问题抛给徐亚国,等着她来处理。不同于常人将此视为一种负担,徐亚国反而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他们躺平,我的机会就来了”。从最简单的帮忙传递文件,到后来的沟通协调,小事一点点积累的同时,徐亚国额外所做的工作也逐渐被公司内更多的人看见。“要相信,你做的每一件事,一定能被维度更高、能力更强的领导者们看到;纵使没人看到,多做事情也能多锻炼自己,年轻时候多做事也是一种成长。”

    正是因为额外做了许多“本职之外”的工作,能力才慢慢得到锻炼,也逐渐从众多管培生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当一个部门的部长职位空缺,公司决定启用新人时,这个主动承担而毫无怨言的小姑娘理所应当地成为首选,而此时距离徐亚国入职,仅仅只过了三个多月。

    2.jpg

    和管理咨询公司的伙伴

    来到上海,已经是发生在徐亚国第二段工作经历期间的事情。在离开法国公司之后,徐亚国进入了一家分部位于苏州的管理咨询公司,2015年初,由于工作变动,将被调往上海的总部。彼时网上对于上海充斥着“排外”、“节奏快”、“压力大”等负面评价,调往上海之前,徐亚国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她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上海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确定将来是否会留在上海。

    “当时只想在上海待个一年半载,提升一下自己的项目能力。没想到到了上海之后,感受到的都是身边同事和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上海总部的核心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刚刚调到总部的徐亚国不仅初来乍到,年龄也最小,加之先前对于上海的印象,担心是难免的。然而实际接触之后,身边的同事们刷新了她对上海的固有认知。“我完全没有明显的适应过程,而是很快找到了归属感,大家都很照应我。”这种关心和照应不仅是于日常生活中,也确确实实展现在实际的工作上。

    很快,徐亚国就接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项目,工作内容庞杂,程序细琐。由于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徐亚国“心里没底”。正是在各条线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全面配合下,如此重大的项目就在“新人”的主导之下圆满完成。“整个过程大家都在主动帮我,比如配备师资需要一轮轮筛人,但凡我觉得这个老师不合适,有同事就会立马帮我去换,实在没有合适人选的,甚至自己会主动加班替我补位。”对比之前的工作经历,徐亚国首次感受到抱团的魅力。在总部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工作之中,不争多不嫌少,只为能合力做一番事业。在这样的团队当中,徐亚国除了感受到相互照应的支持感之外,更多的是和一群胸怀追求之人共谋未来的欣喜和内心归属。

    也正是在这个团队当中,徐亚国结识了来到上海之后第一批亦师亦友的伙伴,有的至今仍保持着联系。也正是在其中一位朋友的推荐之下,徐亚国进入了第三家公司。

    3.jpg

    2016年,徐亚国进入EFG创业基金会。现在徐亚国拥有的很多社会资源和社会身份都是在EFG工作的八年中积累的,“将近八年的时间,我把基本和业务相关的所有工作都尝试了一遍。”EFG创业基金是一家公益的基金会,主要孵化青年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徐亚国而言,基金会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也不同于商业企业,基金会的工作必须按照标准的流程推进。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心态调整之后,徐亚国尝试将自己的专业和过往的工作经验融入到基金会的工作当中。于是,在最初的两年,徐亚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建设一个新的项目领域——“创业者心能加油站”。

    2016年左右,国内普遍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较为局限,更少有人关注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和陪伴。不同于从资金或商业逻辑上提供帮助,“心能加油站”为创业者提供心理上的陪伴和辅导。“在个人成长遇到困惑之时,有人跳出思维的局限帮助梳理。当个人有压力,想要倾诉;有情绪,想要宣泄之时,有人能用专业的知识技能提供帮助。”

    在徐亚国的主导之下,“创心工作室”在EFG成立,为每一位创业者配置一位为期三年的“成长顾问”。慢慢地,创业者的心理陪伴从最初的广受误解,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主动要求“需要配置一个成长顾问”。徐亚国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于创业者内心陪伴的看法。“这个项目是基金会的边缘项目。”在工作了两年之后,为了更好地为创业者赋能,徐亚国决定向创业者走近,做一些更为前端的工作,进入基金会的核心部门。因此她主动向秘书长提出部门调整的请求。恰逢业务部门的人员重组,徐亚国得以走进核心项目部,深入了解创业项目,从审核、评估到放款的全过程。

    4.jpg

    在EFG 加入项目部

    在核心业务部门,徐亚国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贵人”。朱阳老师是EFG创业基金会的元老,后来被调到基金会孵化出来的商业机构工作,但是由于一心只想做公益,就放弃了高管职位和高薪待遇重新回到基金会,担任核心业务部门的总监。

    “在她手下工作,我才开始飞速成长。”部门调整之后,朱阳老师重新梳理了整个部门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到创业者,帮助他们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原本的工作之外,朱阳老师又带领部门成员贯通政府政策及社会各界资源,工作量骤然增加。“这就是我的机会,我能干的我都干。而且都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有时候甚至是超额完成和超预期完成。”从整理基金会几十年的项目档案,到两周时间完成组织年底峰会,徐亚国的工作足迹遍布整个业务部门,也逐渐取得了朱阳老师的信任。越来越多的重要工作被交给徐亚国,而在她看来,工作内容和版块的增加并不是一种负担或者“吃亏”,反而是一种机会。“想要成长,就必须的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去尝试。”朱阳老师的包容也给到徐亚国足够的成长空间,即便她的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朱阳老师也不会怪罪,并能够兜底。这让徐亚国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验证自身的想法。

    创业基金会里有许多项目评估工作,在行业内常有基金会之间联合项目评审工作。徐亚国就在联合评审项目中和玉佛寺“觉群”基金会结缘,在离开EFG之后,便来到“觉群”创业基金会,继续在创业服务领域深耕。在创业基金会工作近十年的徐亚国,手下早已评估过数不清的创业项目,创业者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得以将更多的资源投资在创业者身上?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徐亚国从来没有放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初出茅庐时将专业知识和创业基金会相结合,即便是边缘业务仍旧努力改变人们对于创业者心理咨询的认知,到进入核心业务部门后不断拓展工作模块,视帮助创业者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徐亚国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同时,也始终在等待。

    5.jpg

    觉群创业私董会

           二        

    2014年,徐亚国被一位大学校友内推到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在此之前,她刚从一家法国企业裸辞不久。不甚熟悉的朋友或同事,常有人误以为率真、自由、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喜欢“裸辞”的徐亚国,“有雄厚的家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按她自己的话说,“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在法国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徐亚国已经成为一个小部门的部长。随着工作的深入,也在领导善意的提醒之下,徐亚国逐渐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商业企业。“在这个企业有很多‘非正式收入’,但是我内心没法接受。所有公司里的人都能看出来,我做的多,却拿的少。”感受到这种不适的徐亚国,果断提出离职。这是她的第一次裸辞。

    2016年元旦,徐亚国和原先公司的同事一起旅游。双双躺在一间空调故障的房间里,同事对刚到上海不久就离职的徐亚国说:你别担心,虽然我们都离开了,但是我们不会不管你的。在管理咨询公司上海总部的核心团队里,徐亚国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并互相帮助、不计得失,只为能达到客户的需求。直到年底,伴随着公司改组,团队被迫解散。徐亚国仍旧记得提出离职那一天的场景。“董事长把我喊到办公室,他希望我能留下。但是我选择离开。当时还不懂自己为什么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如今,徐亚国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做什么事我不挑,但是我挑一起做事的人。”这已经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而彼时徐亚国的内心五味杂陈。对她而言,这个团队是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家”,虽只有短短一年,但却是梦幻般的美好。如今,并肩的战友都已各奔东西。“现实往往不是期待那么顺利。”

    2022年6月,徐亚国因为气胸住进急诊病房。由于上海疫情刚刚解封,医院的秩序仍旧混乱,病房里不时有人离世。住院的几个星期,徐亚国难得地休息了一下。“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看开了很多问题,也开始重新思考。”出院后的第二个星期,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徐亚国来到EFG创业基金会,提出离职。对于这一次裸辞,“身边的朋友都以为我疯了”。刚刚经历了为期3个月的疫情风控,疫情的管理尚未完全放开,大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都怀有强烈的担忧。正是在人们普遍认为“大环境不好”,内心怀有普遍性焦虑的担忧的节点,徐亚国再次选择了“裸辞”。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朱阳老师离开了,我也就离开了。”仅仅如此吗?这背后还有哪些原因呢?

    2023年4月,徐亚国在反复向自己确认之后,决定要从“觉群”创业基金会离职。坐在回家的地铁上,即将第四次裸辞的徐亚国,突然感受到过往十几年不知疲倦地奔跑,不断寻找求索的经历,化作一团极为浓烈的情绪涌上心头。那或许不是再次告别的惋惜,也不是对未来迷茫的伤感,而是一种更接近生命内核的自然情感,在过往经历奔涌波涛的推动下,随即将要决堤。徐亚国想要倾诉,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被许泓老师Q到的徐老师,其实自己和徐霍成老师认识还不到两个月。她贸然给徐老师发了条微信。徐老师回复道:对的人随时都可以,现在就行。

    走出地铁站,拨通徐老师电话,徐亚国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

    如今回看四次“任性”的裸辞,或许正如徐亚国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每一次选择并不是根据社会通常的眼光去做利弊分析,而是根据内心声音。只要内心告诉我,这不是我接下来想要的了,我会立马喊停。”无论是从法国企业的商业逻辑中逃离,还是因为热爱的团队解散而选择离开,再或是因为追随的领导的离开而离开,徐亚国的选择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呢?就常人而言,职权之余获取些“非正式收入”,何乐而不为呢?热爱的团队解散了,留下来和新人重新组建团队不也无可厚非吗?追随的领导离开了,又何必离开工作了八年的地方,甚至还在未来形势极不明朗的时候。

    “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犹豫和内耗上,明知道不适合我,不是我要走的路,却为了几千块钱的工资而坚持。我不愿意这样蹉跎。”

    很快,徐亚国找到了这颗晶莹剔透之心的安放之处。

    6.jpg

            三         

    认识徐老师是在一场创业比赛上,当时徐亚国正在EFG创业基金会工作,作为基金会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结束之后,原本准备离开的徐亚国,被作为创业指导专家的徐老师的分享深深吸引,“感觉他很与众不同,水平不一般。分享的内容很实战,可落地。徐氏九阳真经‘站位高、落地实、行动快’更是让人一听就难忘。”直到分享结束,徐亚国想上前邀请徐老师为基金会的企业做一场赋能分享,但是“讲座一结束,他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着急回去工作的徐亚国只能放弃,但是她相信同在创业圈里,未来一定能再相遇。

    第二次见面就已经是在觉群创业基金会了。徐老师是觉群青年创业服务中心的理事,觉群一有活动,他基本都会来。接触多了,徐亚国发现徐老师的思路和方法非常独特,提的问题也一针见血。2月份,觉群面临着后续整个平台的发展方向和规划问题,徐亚国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总觉得难以把握,于是在许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溯洄请徐老师指点迷津。“在大概听完我的介绍和想法之后,他就给出了一系列更高站位、更系统的建议和方法。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本混沌的地方一下就清晰了。”之后聊到个人发展,徐亚国讲述了一下自自己过往的经历,听完之后,徐老师说:找到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确认后就坚定它,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他人都是辅助。

    7.jpg

    和溯洄设计创始人也是全国知名创业导师徐霍成

    徐亚国是自愿降薪来到觉群的,由于EFG具有政府背景,对于程序和流程的要求较为严格,待得时间越长,徐亚国感受到的限制就越多。而在觉群,类似的限制并没有减少,一心想简单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的徐亚国,总感到束手束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还是未能实现。“对于我来说,我宁可跳出来单纯去付出,跳出平台的支持,反而能更好地帮到平台,服务创业者。”于是,从2023年2月开始,徐亚国和许泓老师联手邀请徐老师一起组织了很多场创业私董会,尝试跳出来给创业者们助力。每一次活动,徐老师都无条件支持,并且会链接更多的资源来支持。2023年4月1号的第一场创业私董会原本一个半小时的分享,最后硬是在七个半小时大家还没听过瘾的遗憾中结束。在这个过程当中,两人间的认识又得到了加深,徐亚国也慢慢见到了徐老师身边的人。“这些人太神奇了,我很好奇这一群人到底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情。”5月,徐亚国来到了泉州,来到了“爱育力”幼教空间,认识了赵园长、Kim老师、马博士,看到了更多“不可思议的事”。

    在从觉群离职后的一段时间里,徐亚国认为自己的状态并不适合投入到下一份工作中。内心深处时刻在筛选人的徐亚国,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苟且和蹉跎。直到不断和徐老师及其周边人的接触,直到来到泉州“爱育力”幼教空间,在极强的共振和震撼之余,徐亚国开始重新思考和寻找内心想要去到的地方。

    8.jpg

    “爱育力”幼教空间,做的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学龄前教育,归还孩子自然成长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不同于其他学龄前幼教机构需要受到许多制约,也有别于私立幼儿园追求商业的盈利,它完全是一个纯公益的项目。由大爱的企业家提供资金托底,助力幼教专家跳脱出自身的限制和逐利的环境,安心地做真正适合幼儿成长和长期发展的学前教育。充满对孩子的爱,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参与到“爱育力”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求回报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有的成功的企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托底;他们有的是幼教领域的专家,却毫无专家的架子,把全部的爱给到孩子们,像母亲对待子女。身处爱和奉献的场所中,徐亚国突然有一种感觉。她突然回忆起过往无数次困顿时分的坚持,回忆起无数次怀疑自我选择时的坚守,她突然找到了出口。

    “和他们的大爱相比,我从前每次一点点的坚持都显得十分渺小,但是我们本质上又是一样的。就是不愿意被所谓的现实所裹挟,不愿意妥协。”

    对的人总会相遇。

    9.jpg

    6月份再次来到泉州,“爱育力”的发起人之一L总问徐亚国:有没有兴趣加入我们一起做事。“我当时很没有自信,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也很迷茫。但是L总和徐老师都表示,具体做什么不重要,首先你得有这个意愿。我们选的是人。人对了,剩下的事就是大家一起走。”虽然不知道未来通向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但是徐亚国决定抓住这群能够同频的人。

    从泉州回到上海之后,徐亚国在徐老师的指引下,开始思考自我生命的归宿问题。她花了一周的时间,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终于清晰找到了人生想要去往的方向——“我未来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全职公益人”。

    徐亚国从前碰到过很多人,他们认为只有在解决自己的经济财务问题之后,才能去做真正的公益,但是徐亚国与他们的想法不同。在她看来,只有纯粹去做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别人的事的时候,她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哪怕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能力小的时候就做点小事,饿不死的时候就多做点。”在创业公益基金会工作多年,徐亚国早已发现自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而只是一个职场打工人,疲于奔命。遇到徐老师之后,来到泉州之后,徐亚国发现了一群跳出现有体制真正做公益的人,这更让她内心感到坚定。

    10.jpg

    和“爱育力”的孩子们在一起

            四         

    加入“爱育力”,决定和诸位同行之后不久,徐老师问徐亚国:你每个月需要托底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这再次打破了她的认知,在她看来,她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也尚未创造什么实际价值。“我说,我不要,能跟着大家学习已经是我很大的福报了。”“徐老师严肃地对我说:我既然说了,就必须要有,这是我们做事的原则,不能饿着肚子做公益,必须得有托底。这样你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一起走。”就这样,徐亚国进入了溯洄。

    “不可思议”。现在想起来,徐亚国仍旧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既无法参与溯洄的核心设计业务,在企业战略咨询方向也不是无法替代的角色,徐老师还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自己。既无法创造业务价值,还消耗大量资源,即便如此仍旧能收到每个月的一份托底收入保障。进入溯洄一年多以来,徐亚国发现无法简单地用“设计公司”来定义溯洄这个大爱的平台。常规的公司多以盈利为目的,将组织里的人视为完成企业目标的工具,老板和公司的利益一定高于个人。“但是溯洄却是一个培育人、成就人、托举人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家公司。”

    11.jpg

    和溯洄的小伙伴

    溯洄目前的总经理范宝成2015年大学刚毕业就进入溯洄,至今已近十年。2021年,在刚接手溯洄团队不久,他说过的一句话让感受到溯洄“以人为本,视人为人”企业文化的徐亚国感同身受:“过去七年都是溯洄在培养我、成就我,如今我才刚开始有能力反哺溯洄。”这种培养是不求回报的。自2014年转型以来,溯洄团队原先的小伙伴只剩下范宝成和财务合伙人王泉老师,转型过程中许多小伙伴选择离开,如今已是全新的团队。既然培养的人留不住,那还要继续投入精力和资源助力年轻人成长吗?溯洄的选择是:是的。即便小伙伴们因为有更好的机会最终选择了离开,溯洄依旧心甘情愿地提供一个给年轻有为、胸怀抱负的设计师练手的平台,依旧选择花费近二十年在业内已经积累起的资源和口碑培养人。“就像徐老师挂在嘴边的:我们要助力、托举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更好自己,而不是培养你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关于这一点,目前正在切身经历的徐亚国,有深刻的体会。“虽才短短一年,但我深深知道溯洄在我身上花了多大的代价。”

    “成为一名真正的全职公益人。在找到这个人生的终极目标之后,徐老师让我梳理当前对于这一目标已具有什么,还缺什么。听完我的梳理之后,他说:我、L总和溯洄会全力托举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更好自己。当你成为自己之后,你有了能力能量,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去帮助更多的人。你现在不要想能为溯洄做些什么,你得先达到你的目标,先让自己立得住,才能真正为溯洄做点什么。”

    12.jpg

    13.jpg

    徐亚国是最快成为“溯洄梦想合伙人”的人。范宝成也是“溯洄梦想合伙人”。如今在溯洄,徐霍成、范宝成、徐亚国三人形成的稳定的“铁三角”。相互之间互相托付,互相信任,为共同的目标一同奋斗。

    溯洄的文化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演绎出完备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在徐亚国看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的根都是创始人的理念。“虽然徐老师不常来公司,但是他是溯洄的精神支柱。溯洄的整个文化都是他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外显。”如今,“专注、实干、学习、分享”、“以人为本,视人为人”、“先付出,再杰出”的文化,也已经被移植到“沪上青年”当中。

    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徐亚国认为“沪上青年”最大的价值就是给每一个追梦的青年重构、优化、调整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一个人的支持系统足够强大的时候,这种托举的力量一定能把人托着往上走。”在实际参与“沪上青年”公益社群的过程中,徐亚国切身感受到的是每次自己在不求回报的付出之后,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馈和收获。在许多平台,人们都怀有私心,总抱着一种索取的心态。而“沪上青年”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青年导师还是青年们,都并没有追求一己私利。就专访而言,“沪上青年”公益团队每次专访没有任何报酬,从拍摄剪辑到文案排版,每个环节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前往拍摄并推进后续的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在上海还自费赶来干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或许正如徐亚国说的那样,“参与‘沪上青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会发现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帮助了很多人,会收到对方真心的回馈。你会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被放大了。”

    14.jpg

    沪上青年的公益专访

    回望目前为止整个职业生涯,从一开始被人们误以为有个优渥的家庭背景,到如今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手挽手走向“越来越好的未来”,徐亚国感受到常有贵人相助,万分幸运。无论是刚到上海时温情暖暖的团队,还是在朱阳老师手下自由生长,再到觉群慧觉法师和许泓老师的照顾,直到遇到徐老师,在那些至关重要的生命命题和人生选择上,徐亚国感受到的都是身边的人给予的无私帮助,这或许也能解释她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公益。因为自己走在善意和温暖铺就的通衢大道上,因为自己一路上都接受到了不同人的帮助,所以想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而当我们和徐亚国一起重走她的十年,会发现,她之所以能始终被帮助,始终感受到人间温情,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心怀希望,单纯而简单的人。这份单纯和乐观如船锚一般深深地扎进她的内心深处,发生任何事情都未曾被撼动过。而一次次敢于说“不”的勇气,也保护了这颗琉璃般晶莹剔透的心。这份“心锚”早在童年时分就已经埋下。

    15.jpg

    获得2023年度上海创业培训优秀讲师荣誉

    “记得小时候,我爸有一次和别人的谈话被我听到了。他说:她可能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一定是一个运气很好的孩子。我相信了。所以我一直相信好运伴我左右,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一定会有转机,一定会有贵人相助。”

    “只要做好自己,就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一种相信,是一种笃定,更是一种坚守,一种勇气。在访谈的最后,徐亚国想起一桩小事。“在那家管理咨询公司的集团年会上,有一个小的互动环节。每个人的手上都有几个标签,然后把手上的标签贴到你认为最贴合的同事的后背上。最后公布的时候,90%的同事都把‘靠谱’和‘真诚’这两个标签贴给了我。我当时开玩笑说,怎么没有人给我贴点‘漂亮’啥的。”

    说完,她得意地笑了。

    16.jpg

    笔者心得         

    读者读到此处实属不易。且再听听我这作者的一点心得。

    和亚国姐初识已是2024年初,虽认识已近一年,但直到访谈之前,对于亚国姐过往的经历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她之前在基金会工作,是上海市的创业导师。在访谈对话中,我开玩笑地说道,“感觉亚国姐你比我更年轻一些。我每天死气沉沉的,但你总是活力满满。”这是事实,实际上和人相处时,对方的状态会影响到自己的状态。每次见到活力四射的亚国姐,我都不自觉地感到开心,仿佛压在身上的担子一下子消失了,剩下的是愉悦和自由。我虽没见证过18岁的亚国姐,但是我敢说,现在的亚国姐和18岁的她没什么两样。这么看来,她确实比我年轻。

    人们都想保持青春。保持年轻的心态似乎成了常见的答案,但是对年轻的贪求本身就破坏了青春的美好。“保持年轻的心态”也如隔靴搔痒一般,无法真正明白那些自由、乐观的人何以永远年轻。

    亚国姐是一位世俗化的理想主义者。我首先想到在决定从觉群离职的时候,亚国姐内心翻涌的难以平复的情感。我在文章中反复问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人突然而发的情感是复杂而难以解释的,但是在书写亚国姐的故事过程中,我仿佛抓到了这情绪中的细枝末节——一种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不被理解。就像徐亚国自己口中所说的:原先的一点点小坚持,都是不想向所谓的现实妥协。徐亚国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富有魔力的东西,让她无法被所谓的现实所改变。她用投身现实的巨大愿力告诉我们,朋友也好,亲人也罢,就算目前碰到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你,或者无法与你同频共情,只要在自己认为正确道路上不断奔跑,做一个善良的人,就一定会遇见同行者。

    17.jpg

    “沪上青年”在光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

    亚国姐经历了四次裸辞,“如何面对工作”也是她的生命的重要命题。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类社会将成为“理性化”的牢笼,人们被组织到理性而高效的社会中,逐渐失去信仰和温情。如何去打破这种牢笼?韦伯寄希望于具有超凡魅力的强人身上,从这层含以上,亚国姐是具备成为“强人”潜质的。悉数过往,亚国姐的一切选择都没有从个人私利出发,在她看来,“我只要能吃饱饭就行啦”,而将精力投身到更大社会中。她始终在一条路上,在成为一种人。

    一种努力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一种努力改变这个日趋混乱的世界,一种努力改变整个社会固有认知和偏见的人。

    如今亚国姐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这样的人抱团,让对理想和自由的坚守重新充满意义。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