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湖南常宁6月15日讯(何荣华)近年来,湖南省常宁市白沙镇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市场化等多元方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废弃矿山“变废为宝”;通过抚平“癞头伤疤”,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打造“绿色矿山”,不留历史“欠账”。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持续推进了该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效呵护了绿水青山,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矿坑”变“乐园”
通过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还引进社会资金“活泉”,在保留原有矿坑的基础上对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作为该镇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常宁市国洪公司投资近500万元对矿坑和尾砂库区进行地质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发,借助矿坑的地形地貌,打造花果山、观景台、储藏室等特色项目。“宁愿多花钱,也不能欠了生态账,还将进行坡面植物绿化及坑边环境生态复绿改造。昔日的“矿坑”,如今成了度假游玩的好去处。远望,边坡复绿区里绿植摇曳、绿意盎然;近观,高空观景平台与青山融为一体。
“弃山”变“金山”
作为常宁市曾经有名的的烟洲湖瓷泥矿,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成了遗存。由于长期开采,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福坪砷污染治理、铁合金厂区治理、采矿区增减挂钩、塌陷区回填整平、塌陷区防洪排水、治理区绿化护坡等,借着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治理的东风,该镇不断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治理。
土地“涅槃重生”,方能“招引项目”。露天矿坑不见了,地灾隐患消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废弃多年的土地资源终于得以再利用。一是让矿山变药园。白沙当地老百姓有种植丹皮、白芍、白芨等传统中药材的习惯,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打造青山绿水,主动向矿山要经济,发动组织当地老百姓和国洪公司等企业合作社种植传统中药材1500余亩,打造中药产业园,积极申报中药材特色小镇项目。二是让矿山变姜园。为充分挖掘“中国地理标志商品~白沙无渣生姜”的品牌效应,当地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扶持发展无渣生姜产业,打造国字号金字招牌。近年来,在废弃矿山上和毘帽峰石漠化区域种植无渣生姜850余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当地党委政府还利用改造废弃矿洞巷道作为天然冷库,解决无渣生姜储藏难问题。三是让矿山变果园。为整治矿山遗留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通过引资、筹资和土地复垦等方式,在矿山采空区、矿渣堆积区规模种弥猴桃、黄桃等高山水果,现有200亩弥猴桃和100亩黄桃,每年产值均在55万元以上。四是让矿山变植物园。对“合法矿山”采取‘跟进式’复垦复绿方式,全面落实“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坚决不留历史“欠账”,通过边坡铺设植生毯、植生袋的方式栽植攀爬植物,绿化高陡边坡,实现钟家岭采矿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治理恢复,以此打造‘绿色矿山’。对历史非法采矿区域,积极争取环境污染治理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因地制宜种植油茶、柏树、爬山虎、樟树等经济林木。五是让矿山变动物园。白沙当地群众有养殖高山黄牛、黑山羊的传统习惯,为壮大这一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党委政府积极扶持鼓励能人志士利用废弃矿山从事特色牛羊规模养殖。现存栏高山黄牛350头,黑山羊730余只。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京忠智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中国经济报道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智库+商会+媒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