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随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磅发布,和美乡村再次成为三农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
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自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成果。新时期,如何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贯穿24年一号文件的“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为重要抓手,推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和美乡村如何理解
“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新概念,是对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主要强调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等,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美”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包括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乡村,既具有内在和谐性,又具有外在观赏性的宜居宜业新农村。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和美乡村,既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
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提醒人们美丽乡村不仅指外表的形式美,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和美乡村应该是“和善有爱”的。
和美乡村重要部署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2年12月,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2023年1月,文旅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提出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202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文件提出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
2023年6月,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循序渐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8月,文旅部发布《关于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中的阵地作用,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修订版,提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着力搭建建乡平台,畅通回引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3年12月,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和美乡村硬件、软件两手抓
“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介绍,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硬件建设方面,要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并着力构建规划引领、风貌引导、农民参与三个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要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软件建设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刘焕鑫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刘焕鑫介绍,要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建设策略
张永江 周鸿 刘韵秋 张爱民 郭云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符合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需要进一步研究、谋划、贯彻落实。
四个方面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升级版”。其中“和”更突出的提升是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出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做到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扎实基础,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逐步演进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的理念相适应,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新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专门部署“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已建设5万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更加沉稳。党的二十大是在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时期召开的大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继承、实践延续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符合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是把握规律主动担当的顺势而为。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分工更加趋向高效率,部分农村出现一定的衰落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也一定程度在乡村客观存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发展趋势的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突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农民身份认同感的氛围,促进邻里乡亲和睦相处。
(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要素环环相扣,是系统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建设单元。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涵上包括“宜居”的因素、“宜业”的因素、“和美”的因素,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相关建设内容应该是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既要在以往建设基础上升级换代、再创新高,又要适应各方需求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不应互相割裂、有所偏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是统筹协调、相互支撑,形成系统化的提升,使农村真正的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展示强农惠农政策的效力,是各方合力推进的平台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在农业、农村、农民这块土壤的三农阵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战、分头行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形态。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个建议
(一)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作机制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更好统筹推进该项工作,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全体或部分单位联络员会议,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交流,以及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共同进行研究解决,以形成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交流沟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二)组织一批深入基层、实践和群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调研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建议组织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关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各地实践现状做法、梳理经验不足,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提升,从而把握全国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服务决策。
(三)开展一批突出务实、管用并好用的高层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
组织国内各委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知名专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外延、理论依据等内容;开展分领域、分行业、分阶段、分步骤研究,研机析理、研寻经验、研析规律;究其根源、究其实质、究其对策,进而提出务实、管用、好用建议,进而出台政策,系统性破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过程难题的。
(四)设立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
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探索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金等政策,在资金来源上,采取中央财政切出一块、现有项目明确一定比例资金等方面给予筹集。发挥公共财政在管护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加财政贴息,扩大政策性贷款规模,加强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管护。
和美乡村建设“四生”同频共振
乡村发展,从无序建设,走到规划先行,一定要考虑自然系统、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来提高村庄的宜居性。另外,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还需植入一些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本地村民及市民下乡休闲之所需,“生意”才能激活底层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因此,和美乡村,必须做到生活、生产、生态、生意“四生”同频共振,解决乡村产业生态经济的自我循环。
和美乡村建设“五态融合”
乡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4.0阶段的“和美乡村”产业升级驱动是切入点,需走跨界融合路线,侧重落地性,回归田园生活,打造田园场景,实现“五态融合”
生态为基。立足自然乡野的生态环境,将”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观与”乡俗、乡情、乡居”的人文景观融合,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生态圈
产态为血。原生态的田园要植入现代的农业、旅游业、乡创产业为芯片与村寨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乡土田园的自我造血、自我进化
形态为体。原生态的村寨肌理、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是承载乡士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的最佳载体,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展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田园之美的关键
文态为特。乡村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的挖掘与“I”孵化,乡土民情、民族节庆与现代民宿旅游、娱乐演艺、乡创内容的结合,才能塑造有活力、差异化的乡土田园。
人态为魂。人情味是田园生活的灵魂,有了人的田园才具有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吸引游客前来。必须培育一种“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展现一种心中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境界。
五态融合,才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区域,是人与自然最大限度和谐共生的实践地、标志地,也是”和美乡村”的理想态势。
和美乡村怎么建?
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把握,使得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乡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城市和乡村实现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当前,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水电路网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有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完整、公共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须从软硬件两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化宜居生活空间。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短板、促升级,积极推进乡村道路、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以及公交、数字网络“村村通”,形成系统、完善、现代化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在原有基建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设施、清洁能源设施、数字乡村设施等领域的建设内容,深远谋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非均衡的公共服务是二元结构下城乡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精准识别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以规划统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其次要特别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加快乡村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建设宜业生产空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人口流失、产业凋敝是乡村衰落的主要表现,也是内在原因。宜业不是局限于保农业,更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提档升级,效率为先”的思路夯实农业设施基础,按照“聚合资源,集成要素”的思路提升乡村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按照“强链主,密联结”的思路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推动形成农业安定、工商繁荣的产业兴旺局面。
赋予乡村产业遵循市场要求的空间与能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同其基础环境相适应,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乡村新基建;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技术及劳动力素质等突出问题,以“教育+劳动+产业”一体化思维巩固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此外,乡村产业要切忌“贪多贪大贪新贪奇”。
以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促进优化生产空间。构建宜业生产空间务必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入推进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互动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乡要素优势,合理设置乡村产业定位。另外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是推进城乡融合最有效、最直接的策略。
建设和谐社会空间,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针对当前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亟须加快跟进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通过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民风、完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文明和谐的乡土社会秩序。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其一,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并整合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持续加大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其二,推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重点围绕乡村人与人的关系打造公共性文化平台与文化设施,促进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其三,牢牢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优化社会关系。营造充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结互助精神的社会空间。
推动基层治理,共建文明乡风。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建构乡村制度体系,为规范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参考;以“村两委+社会组织”建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及乡村议事会等组织的社会治理效用;探索网格化、积分制等多种治理方案,通过群众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建设美丽生态空间,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生态兴是民族兴的千年大计和根本保证,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空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关键。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前提条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构建乡村生态空间保护新秩序。
实施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行动。乡村全域生态空间系统治理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划方案,充分结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乡村国土空间开发计划、生态环境整治计划、乡土田园绿色修复计划等,为乡村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
构建乡村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生态资本形成与价值转换,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同时,乡村生态价值的实现还需注意依托集体经济,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以生态资源撬动共富杠杆,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利的生态基础支撑。
来源:乡镇研究中心、中国合作经济学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IxNjI5NA==&mid=2649972476&idx=1&sn=2716737e442ab90d8daf6e08155fe07d&chksm
中国小康|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旗下网络传媒及联合媒体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国小康》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