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多彩乌兰涌新潮 ——青海省乌兰县纪行

    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2024-09-27 21:34  刘信春   浏览量:158493

    中经总网讯   桂秋时节,大美青海。雪山草原之间,碧波翻卷,斑斓诗画;蓝天白云之下,似绸如絮,牧场青青。行走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所见所闻皆是活跃的创造与新的景象,感受到的是这块红色沃土的澎湃律动。

    茶卡村,乡村振兴的缩影

    清晨,沐浴高原明媚的阳光,“漫游”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但见庭前屋后鲜花绽放,绿树环拥,与整洁通畅的街道构成一幅幅和谐的天然乡居图。村庄不远处的“天空之境”,茶卡盐湖景区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与风格各异的民宿农家乐、迎宾驿站显示着这里走向外界的新景象。

    03_副本.jpg

    图为9月24日,游客在茶卡镇茶卡盐湖体验。近年来,茶卡镇依托茶卡盐湖景区,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业,促进强村富民。褚多锋 摄

    茶卡村的面貌是乌兰县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茶卡镇依托茶卡盐湖景区资源,以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旅游名镇”和“青藏高原第一驿站”为载体,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培育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摘取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国家卫生镇”、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四项国家级桂冠。政府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发展旅游业,开办家庭宾馆、农家乐,挖掘牦牛酸奶、茶卡羊肉等特色饮食文化,打造盐雕艺术品、盐灸保健品等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实践着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随着茶卡盐湖景区的发展,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强村富民和乡村振兴有了新引擎,迈上新跑道。

    巴音村是以汉族为主,蒙古族、藏族聚集的农业村。自前几年搬迁至镇区新村,也开启了发展新路程。村“两委”带领发展大家民发展产业,开办家庭宾馆、农家乐,组织村民到浙江和省内乡村旅游地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如今,“创美食美景、塑文旅名片、促乡村振兴”已成为巴音村人的美好愿景和实际行动。

    在乌兰县,来自青海省和西宁市机关的驻村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倾注着智慧和热情。西宁市海关和茶卡村、巴音村结对帮扶,海关选派的驻村干部在乡村的新岗位上贡献才智,积极作为。他们参与发展规划,为村里引资金出主意,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开创适合村情的路子。茶卡村、巴音村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发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茶卡羊”生态畜牧业资源,实施饲草种植、牛羊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为“四位一体”的产业化项目,逐步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村党支部和党员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在端好旅游“金饭碗”上做实功、谋实业,引导村民转变思想、主动升级装修家庭宾馆,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档次,满足大众旅游需求,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时代新风吹拂高原,现代文明加速交融。乌兰县茶卡镇党委政府适时组织部分村干部和经营户赴省内外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推动产业发展。如今,互联网、电商、微信等已成为村民连接世界的新手段,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好,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志愿服务队、文化宣传服务队等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村干部、党员、驻村工作队为主体的网格员队伍,帮助群众解决所需所盼所求;新版村规民约,乡村文化书屋、新春社火队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石榴籽民宿”、“最美家庭”“平安家庭”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崇德尚美,充盈着大家的精神家园。还有“电代煤”清洁能源、耕地灌溉渠维修和田间路硬化、污水管网提档升级、村道路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美丽家园”的憧憬在干群齐心创造中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04_副本.jpg

    图为9月24日,乌兰县藜麦种植地一景。乌兰县根据气候环境条件,引进种植藜麦,开发藜麦系列健康产品,促进农文旅有机融合。彭建强 摄

    放眼乌兰大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如火如荼。食用盐加工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势头正好,东大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卜浪沟风光互补产业园茶卡盐湖、天空壹号盐湖旅游景区前景广阔,高原生态旅游名县渐为人知。茶卡羊、柴达木双峰驼、藜麦、枸杞等农牧业发展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茶卡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国家批准,藜麦、枸杞通过有机认证,正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道路上迈进。“盐湖”旅游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新动能;铜普镇上尕巴村-林麝养殖“香飘”致富路;铜普镇都兰河村-村级实体经济孵化区,盐雕加工、民宿经济、花卉种植,一条符合村情发展的提档升级之路铺展延伸。

    图为乌兰县利用盐湖资源开发制作的盐雕产品。柳杨春 摄05_副本.jpg


    乌兰县在深度挖掘县域内文化旅游元素,做好要素服务保障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增强产业吸引力。激活夜演、夜游、夜宴、夜购、夜宿等夜间经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一批夜间消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夜间消费集聚区。所见所闻所感,“祖国聚宝盆柴达木”正向世人展示着丰饶和活力。

    “石榴家园”故事新

    石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凝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乌兰县的城镇乡村,社区工厂,石榴籽小区、石榴籽书屋、石榴室咨询室、石榴籽超市、石榴籽调解室......这些来自各族干部群众的生动创造为石榴籽家园增光添彩,联结起共同的心愿,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温暖着这片多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大地,谱写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新篇章。

    乌兰县是一个以汉族居多,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走访所见,民族团结的主题在总体布局中,在工作日程上,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格外鲜明。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创建”工作格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过程、各方面、高站位部署,高质效推进,深入持久创建,各项工作充溢活力,形成强大凝聚力。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齐抓落实,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县委党校及各类干部教育常态化培训内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将思政教育与日常科普教育、德育教育相融合,精心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文化校园。深化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营造“平等、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城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积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打造“党群服务+党史教育+文明实践”综合体,深入开展文化、健康、法律等系列志愿服务,大力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确保民族政策家喻户晓。

    来自村镇的创新创造,使这块多彩的土地愈加彰显出蓬勃生机,也把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希里沟镇城中社区党支部“哨”响“人”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河东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强村富民奔富路,村民吃上“生态饭”,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百乡千村示范村及省级卫生村。撒拉族民俗风情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带动家庭宾馆、民宿、旅游、农产品采摘等附属延伸的服务型产业发展。-----社区党支部+驻镇单位+驻镇企业”三方联动结成“红色合伙人”,共建“平安社区”;柯柯镇全域链式党建联盟,开启“富丽沙沟”新局面,依托结对帮扶机制,搭建县委办公室联合党支部、镇机关党支部带动结对帮扶联盟村的帮扶共同体,优化8个党组织“三会一课”活动形式,实现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联席会议共同解决产业链内重要事宜,提高产业链党建联盟共建质量;赛什克村园中粮油分外香“一村一品”促振兴;南沙沟村农机服务助增收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乡村治理新格局,让全村群众共享乡村治理的成果和集体经济发展红利;西沙沟村“石榴籽”特色志愿服务队,延伸服务群众“触角”,赋能乡村振兴,同向发力、共绘同心圈;察汗河村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整村迁至阳光小区内定居,“六型社区”的幸福指数逐渐攀升。

    06_副本.jpg

    图为乌兰县枸杞收获加工场景 马祥苍 摄

    乌兰县把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摆在优先地位,精心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盐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绿色有机农畜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申报培育国家、省州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42家,40款农畜产品荣登“神奇柴达木优品”榜单,获得全省首个藜麦种子经营许可证,茶卡羊核心群数量扩大10%以上,成功引进并扩大枸杞鲜果、驼乳深加工、藜麦饼干等9条生产线,优质优品优价产业链体系正在逐步建成。青海尚品驼乳、天精本草生物科技枸杞深加工、七色麦香食品藜麦营养产品及1200亩多彩藜麦,成为乌兰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乌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引进企业、科技研发、合作社辐射、农牧民参与“四轮驱动”,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稳步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逐渐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实施“建链、固链、引链、延链、强链”,全域全季全景旅游逐步发展,“旅游+”新业态深度融合。莫河骆驼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时代广场室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藜麦饼干及藜麦油茶加工、青海尚品驼乳有限公司驼乳深加工、河东撒拉族民俗风情园及希里沟镇乡村旅游餐饮建设等项目,成为产业布局的新成员。

    民族文化全面交融。乌兰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类节日节点宣传活动,成功举办6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乌兰赛段”及第二十二届环湖赛闭幕式、那达慕大会、孟赫嘎啦文化艺术节、安代舞大赛、“搏克朝鲁杯”搏克大赛、“民族团结”环城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祭敖包、民族射箭、服饰表演、赛马、民族刺绣、民族书画艺术展览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力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着力实施“四项文化工程”,形成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良好局面。创建莫河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和都兰寺2个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成“乌兰县动态主题展室”“党史档案陈列馆”、村史馆、民俗馆等20处。倾力打造乌兰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都兰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社区石榴籽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公园、街道、团结林等“八个一”项目视觉形象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各族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机制,推进红色文化、盐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等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培育“茶卡马文化之乡”“铜普松柏牧歌之乡”“柯柯民间传说之乡”等地域文化,搜集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非遗传承基地7个、非遗传承人174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质推进民族服务切实为牧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

    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动融合发展、持续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品牌创建培育,鼓励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扎实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共享团结发展硕果。乌兰县城乡大地上,各族群众正在续写石榴籽家园的新故事。

    “安骑”,为平安乌兰赋能

    乌兰县公安局办公大楼内,以声光电和实物呈现的历史和英模事迹展示着这支队伍的忠诚与光荣。指挥中心大屏幕呈现百姓安居,各行乐业,运转有序的“乌兰时光”。

    近年来,乌兰公安履行保一方安宁职责,实施多警种融合,警务机制改革,“交所合一”探索,建成集治安交通于一体的综合战斗实体,优化警力资源部署,弥补警力不足的现状,有效推动了警务资源集约、精干力量下沉,基层交通治理和社会治安效能明显提升。

    在整合联动,优化警力部署,实现警力均衡分配的同时,增设警务接待大厅、便民服务台、户籍业务办理窗口、交管业务办理窗口、人民调解室、警务指挥室等,实现了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提档升级。便民服务离群众更近更真切。

    07_副本.jpg

    图为乌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辛华摄

    “人民公安为人民”。基层民警和群众的体会最为深切。乌兰县公安通过延伸触角,打造社会治理格局,实现警力专业化。治安巡逻常态化,执法办案高效化。警务服务专职化。“村警+网格员”工作模式,“百万警进千万家”,在辖区开展“摸排矛盾纠纷、发现治安隐患”等重点工作,实现社区民警“既能沉下去,又能干起来”的目标。茶卡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盐湖景区特色“遇见最美的自己”矛盾纠纷调解室(由所领导带头做组长、一名治安警、一名交通警、九名村警组成矛盾纠纷调解组),将化解好每一起纠纷、处置好每一起警情、办理好每一起案件作为提高辖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尺标,多元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的新工作机制,持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安骑”电动车智管应用系统,成功破解骑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的治理难题,开启了“智治”守护群众平安之路。警力整合创新模式的改革,实现了警种合力、指挥统一、职责明晰、运转协调的目的,各项制度机制也在逐步健全完善,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水平。

    “平安乌兰”“法治乌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乌兰县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持续加强法律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法律服务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法律服务与民族团结相融合,逐步建成了特色化、零距离、专业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群众的满意度及幸福感有了很大的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丰富和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载体,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建成乌兰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立教育基地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机制,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提供综合服务职能。

    “绿色之城”,高原大地的赞歌

    近年来,乌兰县以“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契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配套服务水不断提升,全县旅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集群暨“1+2+N”全域立体式多维度党员干部生态教育培训体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1”是对标“生态立县”战略目标,“2”是发挥县委党校和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主阵地作用,“N”是划分“两山理念践行区”“盐湖资源观光区”“红色精神感悟区”“生态文明演示区”“生态湿地实践区”“沙漠绿洲体验区”等功能区,率先构建县级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使之成为第一个立足县域、辐射全州、面向全省的生态文明学践基地样板。生态文明思维方式带来的一项项行动,使乌兰的山山水水焕发新的光彩,守护着西部高原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乌兰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委党校在多次调研基础上,立足县域独特的盐湖、湿地和多样性的生物厚积薄发的生态资源优势,主动对标县委打造“高原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生态立县”战略定位,依托湖州“两山”理念发源地优势,谋划与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整合茶卡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莫河驼场红色教育基地、哈里哈图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和都兰河国家湿地公园、金子海国家沙漠公园等教育资源,探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新模式,创新打造乌兰“绿色之城”,初步谋划与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协商对接,通过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研训基地、师资队伍、培训教材、研究课题、教培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交流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建成远程教学同步课堂,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研发生态文明精品课程,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生态文明全民教育,为有序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带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08_副本.jpg

    图为“乡村振兴在乌兰”媒体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察汗河村。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70余载风雨兼程,继往开来砥砺奋进。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原西藏运输总队)历史陈列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和见证了先行者的探索之路;驼铃声声,汽笛阵阵。高铁疾驰,鹰飞长空。曾经沉寂的高原早已融入外面的世界,绚丽多彩的乌兰正在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彭小平 褚多锋 彭建强)

    (来源: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