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周宏春:金融体系需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金融强国建设

    中经总网  2025-01-17 23:07     浏览量:202248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加版权副本.jpg

    【摘要】金融强国建设要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金融强国为目标。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金融体系。创新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促进了金融体系的调整优化,并对金融体系的人员构成、空间布局、功能结构等提出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金融体系、金融制度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和支撑。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导向,以绿色金融支持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绿色金融

    文章来源:金融理论探索,2024年第4期

    文章编号:2096-2517(2024)04-0003-09

    DOI:10.16620/j.cnki.jrjy.2024.04.001

    收稿日期:2024-05-20

    新质生产力产生于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中,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质是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现代经济体系这一基础。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求金融体系在金融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投资于我国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绿色基础。本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及其相关关系,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及机遇挑战,探讨了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建设及其相互关系

    新质生产力由高质量发展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为基础,以前沿科技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载体,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突变,也将引发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刻变革。

    1_副本.jpg

    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伴而行。科学技术的每次突破都将带来生产力体系的重塑。世界技术经济发展史表明,无论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和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均由科学发现和技术革命引致了经济转型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劳动者组成发生变化,主要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力资源构成,他们有着更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技能。劳动资料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有普通机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还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以及传感设备、云服务、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劳动对象除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自然存在物、原材料外,还有新发现的自然物、附加技术含量的原材料以及数据等非物质形态要素。数据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加速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哪个国家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哪个国家就能率先塑造未来发展优势。

    现代经济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质生产力将对现代经济体系产生叠加、聚合、倍增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产业部门和企业聚集,不断涌现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新的产品结构为特征的“新产业”,以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为代表的“新业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力要素流动便捷化、共享网络化、整合系统化、开发链条化和利用高效化,使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相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金融强国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和金融关系看,金融活动发端于实体经济,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的基本功能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为经济“肌体”注入金融资金,从而为经济畅通循环提供有力支撑。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支撑,就没有强大的金融。荷兰作为金融强国,不仅是因为有金融创新,更重要的是当时荷兰作为经贸强国为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国金融的强大,无疑与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及实施英镑这一金本位制密切相关,也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策源地、成为世界工厂并由此奠定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密不可分。美国成为金融强国则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强大经济基础,以及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强与金融强并非同步,经济强并不必然带来金融强,如德国、日本曾是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而金融却不算强;19世纪末美国经济实力已超英国,但真正成为金融强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二,金融地位和影响力却远未达到第二,金融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革。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及其金融服务等,金融制度是规范和支撑金融市场运行和交易的法律、规则和惯例的总和。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金融的作用不可忽视。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金融强国建设,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提升,是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抉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为金融体系持续赋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学者约翰·希克斯认为,工业革命是金融革命的必然结果,金融创新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来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活动是通过交易开展的,而有交易就需要货币作为交易活动的媒介;金融活动通过交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多次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凝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指明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金融、产业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金融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型部门和产业配置过程中,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将得到相应提升。

    2_副本.jpg

    二、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的经验做法与机遇挑战

    金融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金融系统发展已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调整、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业态不断优化、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在支持国民经济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是中国特色金融创新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的中国特色。

    “八个坚持”包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把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只有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国家重大战略、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金融才能具备政治性和人民性。金融发源于生产活动的资金融通,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初心使命。金融业由于具有杠杆效应和内在脆弱性,因而需要管控风险,对此绝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织密织牢金融体系的安全网;增强中国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把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确保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到2023年末,我国2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各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贷率为46.8%。换言之,仍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总体上,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机构总量偏少,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等资本市场服务方面力度不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堵点卡点较多。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够且存在供需错位问题。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在数量与规模上仍显不足,如科技信贷在本外币贷款余额中所占比重偏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与科技企业金融需求之间不匹配;金融机构支持在信贷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用途等方面与科技企业需求脱节。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我国虽已出台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性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诸多政策,但在提高科技企业上市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贷监管考核及财税、金融监管等的激励政策,在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等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便利化政策仍然不足,从而导致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成效受限。

    微观上,银行网点传统运营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对银行网点而言,生产力涵盖生产工具、材料、使用工具的人。人是生产力要素,是银行网点运行的重要资源。在传统运营模式下,生产工具是电脑、ATM机、货币、存款、贷款等。随着传统生产工具的上线,银行网点运营模式出现以下情形:一是传统功能弱化。转账、汇款等结算功能,储蓄存款等非现金功能,贷款融资功能等均弱化。随着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的普及,ATM加钞频率从先前的一天一次减少到后来的一周一次。二是经营模式僵化。进入银行网点的人大多为不会使用手机购物或支付的人,而网点柜员占比高、客户经理占比低,营销人员不足、内勤人员冗余,相当一部分的银行网点收不抵支。三是网点撤减增加,这是部分网点收不抵支的必然结果。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2020年,金融机构网点数连续3年下滑,分别为22.86万个、22.8万个、22.67万个。2021—2022年分别关停银行网点2805个和2700个。四是规章制度更新滞后。缺乏银行网点运营绩效评价科学体系,无法评价员工服务态度、能力及服务效率等情况;在监控系统和安全设备维护、风险排查等方面存在漏洞,无法评估业务绩效,更难以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总之,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银行网点运营模式调整,实现从“营销优先”到“服务优先”的转型是形势使然、必然之举。

    金融是一柄“双刃剑”。强大的金融将给一国带来巨大收益;但如果治理跟不上,会埋下隐患乃至带来灾难。19世纪,美国金融业包括当时的华尔街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虽然金融发展促进了美国社会资源整合与有效配置,却充斥着欺诈、谎言与投机,并爆发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1913年,美联储创建并被赋予最后贷款人与金融监管职能,美国金融才进入相对有序发展阶段。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及2007年的次贷危机,均暴露出金融逐利的本性。强化金融监管,既能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避免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及过度金融化,也能通过设置红线与防火墙,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三、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的推动力、支撑力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目前处于“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从经济金融发展史看,“经济追赶期”国家大都采用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方式,迅速融集大量的金融资源,快速投到项目建设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依托银行业迅速集聚了大量金融资源并投入经济中去,实现了“快速追赶”。这需要庞大的货币市场、海量的短期流动性支持。“经济追赶型”则意味着投资项目可以效仿前人经验,这就决定了银行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认知、评估、控制较为容易。“超越”则意味并无前人做法可以效仿。毕竟从事创新的企业往往一无抵押、二无现金流,失败的风险远超出银行信贷与债权投资者的预期。这要求金融体系结构转变,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从债务金融转向股权金融。股权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关注要大于对企业过去和当期收益的关注。转变金融结构,推动长期资本、股权资本更多生成,这也是中央一再强调的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强国应具有“六个强大”的关键要素:“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从现实出发,我国虽已是金融大国,但要建成金融强国还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构建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需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以便对市场供需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干预。二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以便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构建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并由金融机构中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形成金融业发展的治理体系。四是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规范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而缺乏监管的金融体系难免留下金融安全隐患。五是健全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量,促进多样化、专业性。六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监管标准和运营要求,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金融强国建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由于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转化、技术规模化应用等阶段需要的金融服务不同,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动的特性,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金瓶颈和制度短板,建立高标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创新资本配置方式,以资金血脉的畅通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顺畅流动。加强金融强国建设,可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先进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促进支持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具体而言,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并引领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绿色金融要乘势而上,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提高服务水平以改善和保障民生。养老金融要健全体系,加大对健康养生产业、银发经济等的支持力度。数字金融要把握机遇,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要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供给助力构筑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类活动的高水平互动。

    3_副本.jpg

    金融可以使储蓄资源得以跨主体、跨空间、有条件转移,并转化为投资,引导实体经济资源配置。自货币出现以来,所有商品和劳务、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可抽象化为某一货币单位。而有了金融活动,货币单位便可在一定时间、以一定代价、在一定附加条件下,由某一经济主体转移到另一经济主体。消除金融资本主义惯性,明确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该让什么多、该让什么少,防止“金融跑偏”,不能“新瓶装旧酒”。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我们必须推动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耐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金融能量。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分阶段目标持续推进,坚持目标指向和问题导向结合,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金融强国建设基础。

    以新质生产力重塑银行网点的发展模式。以新质生产力思维重塑网点运营模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体系化重塑,不仅涉及营销服务细节(话术、动作等),还要建立新的流程、制度。一是让人员动起来。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因“专人专岗、不串岗”制度被固定在某个岗位,难以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破解这一问题,要让人员“动起来”,如让厅堂里面的人(包括大堂经理、低柜柜员、走出柜台的高柜柜员等)走出网点去做外拓;让信贷员到厅堂做非信贷;让非信贷员可以做信贷业务挖掘。二是让客户动起来。要盘活成千上万的沉睡客户资源。对存量客户进行建模筛选,制定产品销售目标清单;从提供单纯的现金交易服务,转向专业服务与客户交互,提供更多非金融服务。三是创新产品。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碎片化,需要使需求与供给匹配。银行商业网点需要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创新产品,避免观念陈旧化、服务同质化,以促进银行网点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四是科学设定评价机制。包括: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做得好了怎样,做不好怎样?如何评估新逻辑的运行效果?为确保高质量地运行,员工的激励机制是什么?以新质生产力思维实施的网点转型,要打破原有模式,建立新的运行逻辑,按照新逻辑对网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提高网点效能的有效方式。

    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以便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生产关系有着显著的塑造和影响作用。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方向,要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更加稳健、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股权众筹、创业投资等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形式发展,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促进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协同,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管理体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的改革创新,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卡点,健全中央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新质生产力增厚绿色发展的底色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挑战,迫切需要通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转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效能产出、高质量特征和绿色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加安全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中后期,绿色金融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效、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市场机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成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

    1.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信息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与“翅膀”,大数据是中国式现代化智能化的基础。传统产业是我国现有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与传统产业对立,更不能一味追求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忽视乃至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也是传统产业占比逐步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不断上升的过程。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一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现代化为支撑,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要转变商业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我国制造业迈上绿色低碳、创新引领、智能制造新台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二是全面实施资源节约集约战略,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综合利用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碳汇产业等低碳产业,加快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产业效率,力争以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催生新经济、新发展模式。三是对不同产业分类施策。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导向,激励与推动产业绿色生产力发展。如采掘业要在提高矿产资源采出率的同时,将矿山治理修复工作纳入总体规划,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城乡建设要逐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打造绿色建筑,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交通运输业要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与组合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锂电池、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传统产业工艺技术改造升级、绿色产品生产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规模及其强度开辟了新的路径。要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数据资源为生产力要素,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量子技术、第三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协调统一。

    2.以绿色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对外承诺与自主行动等关系,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把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限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赢蓝天保卫战,要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并对含有污染物的水蒸气排放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以减轻“气象型”大气污染的人为排放叠加效应。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可用水体营养物-鱼类-水草之间的动态平衡改善水体质量,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打好净土保卫战,通过发展能源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及土壤中的有害元素,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以便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森林系统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潜在价值,以及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大力推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发挥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发挥太阳能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的协同效应,努力实现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梳理、挖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要求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应加大对环保节能降碳、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以促进高碳行业和企业战略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的技术壁垒高,试错成本高、投入高,亟需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及附加产品,形成品类丰富、保障全面、重点突出、贴近市场的科技金融产品供给体系。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美丽中国治理体系,将能源转化及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放在重要位置,以节能减碳为总抓手,大力推动对能源高效转化、能源储备应用以及氢能源发展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探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路径,以使生态环境建设者、生态环境保护者劳有所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实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聚焦于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工业降碳转型和能效提升等领域,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全面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更高标准、更高效率产能的支持,对落后产能的减量替代,促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

    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应当提高低碳能源比重,降低高碳能源占比,合理发展油气等优质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绿色氢能等可循环利用及可再生性能源。鼓励发展煤炭开发及转化利用技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而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从国情出发,应探索二氧化碳等物质转化为能量的途径,这是爱因斯坦早就提出的质能方程所揭示的规律;应加快空气收缩发电等新思路、新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已经研发成功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技术(碳循环经济)应继续探索产业化途径。

    从需求端发力,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并拉动供给端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鼓励公众使用节能型环保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鼓励家庭进行垃圾分类,实施“光盘行动”,使民众养成节约资源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将建设美丽中国内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优化要素创新配置,强化国际竞争优势与影响力。金融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和参与者结构等的改变上,还体现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机制完善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经济和新业态发展能力提升上。要提升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要对接国际高标准,构建全球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引领全球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潮流,展示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担当,也通过技术输出、知识产权共享等形式,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软实力。

    中经总网 世界品牌研究院 竖版 品牌展播 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jp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本网智库专家推荐: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世界品牌研究院 简介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世界酒店联盟WHA简介

    ■ 合作推介|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介

    ■ 合作推介| 博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中经总网》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