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71

    对“文艺批评”的批评 学者:缺乏出清淘汰机制

    中国新闻网  2021-01-03 22:00     浏览量:56996

    3111.jpg

    论坛现场 应妮 摄

    中新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应妮)为什么现在“大师”满天飞?为什么文艺精品相对较少?文艺批评的缺失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以“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围绕“文艺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如何促进文艺批评的繁荣”“文艺批评的‘才’‘胆’‘识’‘力’”“文艺批评如何助力艺术院团的创作”“文艺批评的媒体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专家评论与媒体推进的有效结合,促进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文艺创作。

    “现在的评论,捧场多、表扬多,真诚认真的分析、批评少,缺乏‘出清’‘淘汰’机制,大量低劣之作混迹于世、塞人耳目,淹没、遮蔽精品力作,这和舆论场、评论场的缺失大有干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直言,为什么现在“大师”满天飞,就是因为很多评价是缺乏理论基础的,甚至就是包装出来的。例如季羡林先生就多次说自己不是什么国学家,就是研究印度学的。为什么目前精品相对较少,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偏弱。”他认为,营造好的文艺创作风气,也需要红红脸、出出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场思想的净化、认识的澄清,这样才能好的说好、差的说差,把差的坏的作品的土壤和空间压缩掉。

    韩子勇还指出,要在人才队伍、机制措施、平台等方面给予文艺评论、批评一些支持。比如目前各种文艺评奖的评委多以创作者为主,虽有回避要求,但仍显内部性过强;对综合性艺术作品,要少一些政绩观、多一些艺术观,多开展商榷、讨论、争鸣,促进修改完善。

    “一谈到批评,我们会产生一种对抗性的误解,觉得批评是因为不足而产生的,我认为应当把这种误解消除,正确地认识文艺批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文艺批评第一要树正气,第二对作品要有全面的认知,对创作中出彩的地方予以肯定,‘意’到而‘笔’不到的地方进行重点点评,这样不仅能增长艺术创作人员信心,也为作品的继续打磨指出了问题和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祝东力则提醒,社会舆论应该对文艺批评有更多的包容度。在体制、在理论、在各个方面,文艺批评都需要创新,所以希望社会环境有更大包容度,要允许试错。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提出,要提高文艺批评的站位,以强烈的新时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满怀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热爱,真心实意地、宵衣旰食地投身于文艺批评,去掉“面子”要“里子”,不为应景为真知。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二级巡视员黄小驹认为,文艺评论的发展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不要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人的审美;二是在发展理论评论时,把重点放在权威专业的批评上;三是不仅要有针对具体作品的文艺评论,更需要引导创作方向、学术思潮的文艺评论和批评。(完)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