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在意——看补生写字

    中经总网  2025-02-19 21:18     浏览量:150898

    在意

    ——看补生写字

    邢晨声

    图片1.jpg

    因为是至交,看过补生写的字,也常看补生写字。但没琢磨过“写字”这个话题。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既不算是职业,也不算是专业,不是个值得琢磨的事。对补生而言,写字就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写他的,喜欢就好。充其量就是个坚持,写出点成就也不足为奇。但有一天,仁兄却正儿八经地拿写字当作主题而不是爱好来说事,让我顿时凝固了思维,开始琢磨这个话题的深意。定下来思索其实很有哲学意味,也很有艺术感觉。我的概念里,但凡拿起毛笔敢于落墨之人,都号称是书法,很少有人贱称为写字。补生写字时间上超过50年了,写秃的笔,写废的纸也难以量化,论名声也早是蜚声海内外的书家了。今天竟然堂而皇之地以“写字”的名义,展示自己毕生的真爱,一个展览,光算字数能有三十多万,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当三十多万字的规模扑天涌来,已经不是简单震撼了,难以想象的审美压迫感,最难的是每个字那经得起琢磨的精彩屹立和精致表达,真的无愧于写字,更无愧于书法。因为这里的“写”不是复制,是创造;这里的“字”不是符号,而是形象。

    图片2.jpg

    图片3.jpg

    中国文字,本来就是艺术形象的抽象化概括,每个字的原始状态代表的是事象、物象、形象、意象,文字的演化历史便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轨迹。当文字成为人类共同认知的文化传播符号时,它个性的特征无论是表征的还是内在的,都逐步地暗淡下来,成为简单僵硬的笔画结构与字词组合。虽然历代文人在文字书写的表现上,融入个人的理念修为,成就很多名篇大作,但本能动机与书法创作没有关系,因为要表达作者的文化认知,除了毛笔书写别无选择,那其实首先是熟练的技能,然后才是个人情感的融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是因为书写的功能发生了转移,书写工具的多元改变了文字表达的方式。于是毛笔书写所带来的灵动与内在情感,变得珍贵起来。当我们回望古代贤者的文化里程,发现闪亮历史的不仅是文心的浪漫,还有展现在笔墨间的才情。那种浓淡有致、疾缓随心、疏密自然、恣意挥洒又不失法度的状态,竟然与文字篇章的内蕴竟是那样的完美契合。我们崇拜,往往是因为我们难以企及。古人的文采华章,便由其高远的心境立意和精彩的笔墨行走共建成为中华文化的不朽名篇,如灯塔般地照耀历史。而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因为这种文化的形式美感与内容的灵魂感动而充满魅力与活力。

    写字的工具改变,导致了以毛笔写字成为书法的升华。现代新的书写工具彻底变异了写字的艺术表现边际。于是用毛笔写字,用有弹性的工具表现有弹性的心态,以一种怀旧的心态钩沉起一方艺术天地,书法艺术就这样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了,那本来很普及的写字,经历历史的冷落之后,忽然成为艺术,成为高尚优雅的专业取向,变得趋之若鹜。但很多人以为写字很容易,反正没有硬性标准,见仁见智,泥帖不化、信手涂抹,不管来源出处都敢称之为艺术,书法界也成为一个名利场,为一己之利投机取巧、群魔乱舞、不择手段者大有人在,成了当今不堪入目的社会乱象。今天,在这样的书坛乱世之下,难得还有清心、清净之人,仔细把挚爱与才情融入笔端,乐在其中地飞素耕砚,看着有灵魂温度的字节跳动,赋予古代名篇以新的魂魄。我们感到震撼的不是宏大文字的视觉震撼,而是那用情怀、心智、勤苦、缜密编织起来的如海洋般的博大规制。补生好像生来就是补缺的,中国书法经历心浮气躁的乱象之后,需要静下来、慢下来,思考文化与技巧的关系,思考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我想,这是补生这次展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与感怀。我所佩服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表达的文化魅力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勤耕苦读的心智,而是那种文化自觉与优雅定力。开合有度既是他的为人特点,也是他的艺术特点。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七十岁的古稀老人,能将数万字的经世名篇,以不到三毫米的尺度,有章有法地诉诸笔端,成为另一种艺术的存在。什么是尽精微致广大?什么是微尘与宇宙?震撼可以是巨大,更难得的是微小体现的博大。于是我想到一个词“微布足道”。这是一种文化张扬,更是来自于文化定力。一个是不受功名利禄诱惑的坚持,一个是海量的文字的信笔漫游,他是一笔一划丈量过的尺度,是一点点升温的高度。呈现着一种让人安静放心的境界,一种温暖高洁的文化空间,投射着人性的光辉。补生做人简单,却活得不简单。他的艺术素养和人气积累,如同一个执着的攀登者,就是一步一步走上来了,走得平稳踏实。他的心性不会投机取巧,更不会低声下气,自然而坚定地游走在一片星空中。我认识他时,他也不足二十岁,在当时的公社电影队走乡串户放电影,他的物理学的很好,机子坏了、车子坏了都是自己修理。电影放映前宣传时事政治和好人好事的幻灯片也是他自己亲手绘制,街上大型宣传画也能看到他的大作。这个人天生的艺术悟性打好了专业的底色,那时他已开始提笔操练了。在风趣幽默的海聊中,同时呈现在废报纸上的笔墨游走,已经印证了他的追求与心境。一张废报纸已经被墨色覆盖过多次,依然不肯放过,叠印在纸上的笔迹,如果用今天的AI动漫分解出来,绝对是最感动的时空穿越画面。这就是他的书法之路,从写字开始,归于写字。当年的那些报纸可能觉得无辜,今天看来,它们应该很有幸,那一点点微弱的托举和铺陈,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耀眼的高度。

    对补生书法的欣赏与认可是不言而喻的,他的做人和艺术风格都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和。从书法艺术技巧的角度我无法去评价,如同我们今天看怀素的狂草,读苏轼的行笔,以及颜柳欧赵的墨韵,都无法准确定义作品的风貌,因为书法是艺术,对艺术的解读就是审美,而唯有审美是没有标准的,所以我们也不要自找麻烦去企图定义什么。如果喜欢补生的字,唯一的理由是审美情怀的一致和朴真人性的共鸣,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人喜欢他的字有附庸风雅之嫌。面对他的字,那些常规的概念评价很僵硬呆板,我也不想重复。喜欢他的字,源于喜欢他写字的姿势和心态。每当看到他匍匐于字的面前,那种纯净虔诚而自然的表情令我动情,当一个个字跃然纸上,那就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它们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生动与优雅。我从补生的书法中,看到和想到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历程,和这个历程中那些相干和不相干的要素融合。

    图片4.jpg

    图片5.jpg

    补生常说:写字是功夫,但写好字是悟性,这个悟,就是一种宗教般的信念与智慧的理解。这是境界的不同形成的认知,尤其书法艺术,实际比绘画艺术更难。很多人写字写得很艰辛,是因为他注意的是结构,当结构完整时,没有文心的定义,没有审美的追求,他便写的没有方向和动力了,看不到字以外的空间,看不到无形的境界,于是这字便是枯燥的,自己也找不到写字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补生的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和他交朋友。他首先是个很通透的人,自然随和本真,一身正气一脸真诚,与世无争。他的智商情商决定了,做什么都可以做好干成。一个是他真率的品行,再一个是他能沉下来的勤奋,还有重要的是他睿智的思维方式,这是他能成事的三要素。世俗与功名对他没什么诱惑,有天分又接地气,于是大家都知道这条道上有这样一个人,如同耕者老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收获着岁月,收获着自己的执着。所不同的是,老农在不断地重复着简单的劳动,补生则在重复中升华,更收获着这个时代的认可,收获着在历史上的印记。补生写字,心里有敬畏但没有那么多装腔作势的仪式感,可以边聊天边写,边哼着小曲边写,那是一种自然的才情流淌。他对参加什么协会,挤拼什么大展从来没有志在必得的兴趣,顺其自然写好字,坚守自身的信念,以纯净的心态,书写自己的人生。当然,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是鲜活灵动的,所有字的组合都是有出处有故事的。

    图片6.jpg

    图片7.jpg

    现代的文化传媒技术和写作手段实际已经远离了“写”,当然字还存在,字节跳动但不灵动了。所以我们看到补生把字写得回肠荡气、洋洋大观着实令人激动和感奋。因为那是有魂魄的文字,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形与意的壮美传承,看到人性的力量与感动。中华文明经典传承、经典咏叹、经典弘扬,必须有这样的精彩表达。展览是一种文化力量的聚合,静下来研读每个活着的字符,理解每篇精彩的组合,在博大的气场中,给自己赋能,这就是书法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我好喜欢和羡慕补生的活法,以字为伴,以书为乐,墨香茶烟,弄翰飞素。他的精神大厦就是每个字的组合构建,精微处俯察以观,博大者环目而顾。浩浩胸襟尺幅间承载古今,拳拳赤心天地中写就人生。写字,写出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