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碳中和”生态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经网  2023-03-05 20:16     浏览量:221017

    三驾马车赋能经济-媒体-政企-智库-新闻顶部图.jpg

    文/ 李祖瑜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应到建筑领域,学者们提出了生态建筑学。

    什么是生态建筑学呢?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这就是要“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原理和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等,从多学科、多角度来协调安排,简言之,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建筑和环境等)之间融合为一个有机综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将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生态建筑环境,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园区规划、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人类世界的重要智慧之一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而人类只有6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史更只有6000-7000年。我们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书写高质量发展大文章的中国决心,也体现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复苏、低碳复苏,保护地球生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实践,更彰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双碳”目标,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给支撑着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运转的中国能源产业,出了一道世纪命题。

    “碳中和”生态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彰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

    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另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并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所以要求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必然要考虑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及对人的各种影响。可以说,生态建筑设计的两种走势:

    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简单讲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在资源的配置上更经济更有效,从而使建筑成为绿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景观、

    山石水体的破坏;

    二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促进绿色生态建筑,人工环境自然化。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运用中,就是要依山傍水,融入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大太极、中太极与小太极之人类生存环境。正如《周易》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就是“顺天应人”,是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晚年写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碳中和”生态建筑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堪舆地理学(堪舆地理学俗称风水学,源自公元276-324年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所述)中郭璞阐述了“生气”、“藏风得水”、“形势”论等,并指出了: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所谓的“气”,即自然通风、生态环境、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之格局,不但能节约建筑能耗,而且还能有效地抗击传染疾病的蔓延,提高人们对环境温度适应能力,弘扬健康、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从节能、环保、人文三方面去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建筑提供有用的文化传承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境界。我们从这一思想境界,以下天、地、人与建筑材料四大方面来简述“碳中和”的生态建筑学之四大法则:

    一、天时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因此,“天人合一”要求人类行为必须遵循“天时”,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古代用“时”(天时、农时)来表达了生物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在时间上的表现和表征形成了生态学季节节律。这就是要根据四季轮回,合理安排人类衣食住行等等活动,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遵循生态季节之规律是农业生产、渔猎生产、林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活可持续性的基本保证。尊重天时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和谐发展的重要基本保证。显然,遵循天时(月令)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直接要求。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二、地利

    “因地制宜”,即生态环境、自然通风、负阴抱阳、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之格局,不但能节约建筑能耗,而且还能有效地抗击传染疾病的蔓延,提高人们对环境温度适应能力,弘扬健康、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

    建筑结构体现了物理学中能最低的原理。如建筑环境要求建筑物建在平地,而不是山顶和斜坡上,具有较低的动能和势能;建筑不能建在变形地质上,其弹性能低;建筑结构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结构特点,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形成对风的阻挡作用,负阴抱阳、山环水抱之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受到的风力冲击也较小;建筑物忌讳水或风的直冲或反弓,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中国古建筑民居在几千年避暑与抗击瘟疫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造了许许多多客观循环非常良好的建筑,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客家土楼与闽南民居有一定相似之处。客家土楼的庭院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天井;客家围屋建筑前有个半月形水塘,它不但能补山区“水”的不足,最重要的是夏天能通过水气蒸发来降低门前的温度,另外半月形的水源可使周边的草地和树木长势更加旺盛,形成良好的周边生态环境,这些绿地也可降低夏天炎热的空气温度,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形成了纯天然的节能环保生态循环状态。

    三、人和

    “以人为本”,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单个建筑中方形结构稳定性较高,方形结构非常符合我国四平八稳的传统习惯受到欢迎和推崇。建筑群整体呈四方形或长方形,它的对称轴分布,其能量较低。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也少见。大多数建筑物的后面有靠山,他们相互依托,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四、低碳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之理念是返璞归真,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低碳建筑中的重要理念不谋而合。

    低碳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建设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建筑物的使用周期都比较长,通常其使用周期内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8%,因此,要降低能耗,首先要采用节能设备,如水源热泵、冰蓄冷、热回收等,这些是能降低的能耗约10%左右;但是这些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能源,释放碳物质,而太阳能一般用于生产生活热水,用于制冷并不合适。

    新时代下,更加认识到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行业,而交

    通汽车只占到30%。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

    因此,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通过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的规范模式,使建筑物实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是中国建筑行业包括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碳建筑”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具体表现如下:

    1、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

    2、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3、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4、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

    (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5、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关键是政策的指导与市场的认可,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将成为过去式,低碳项目将是现在式和未来式。

    “碳中和“生态建筑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仅大到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噪音、振动对策,而且小到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蓄热也能散热的天窗,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周易》智慧和堪舆地理学充分运用在规划、设计、节能、环保、人文等多方面中,以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建筑为愿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新时代下“碳中和”生态建筑中始终具有重要价值。

    发布:中经网·中经在线

    编辑: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荐稿:李祖瑜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专家智库:让发展更美好副本.jpg

    中经网·中经在线诚招全国各省、市、县合作伙伴.jpg

    关于我们3.jpg

    ■【最新】中经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PPT)

    ■中经网·中经在线专家智库“智囊团”:携手精诚合作 开创美好未来

    ■中经大型活动赞助合作-携手国家级、国际性平台: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贡献力量!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促进各省市经贸交流与投资合作 组织产业合作代表团投资考察

    ■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共建永不落幕的“各省市政府三招三引政企合作平台”

    ■京忠智库——汇集雄厚国内外高端专家学者队伍的“大型国际公共关系智库”

    ■中经网·中经在线、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特邀领军企业研究院-联合共建“专精特新”加速器

    ■《投资山西》特别专题——宣传山西 传播山西 投资山西

    ■国家消博会“中国消费经济人物盛典”-助力国货品牌做大做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助力各地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世界酒店联盟: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投资合作的国际化综合服务平台

    ■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打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科技产业化平台、战略新兴产业智库

    ■博鳌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峰会:汇聚社会资源 聚焦产业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开创新时代食协工作新局面,推动协会工作和食品事业迈向更高台阶

    ■海南省乡村产业投资促进会:建立交流平台 引导产业发展

    ■中经网-专家智库“智囊团”-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更美好!】

    ■中经《大医健康》专家智库:汇聚医疗专家资源,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中经会客厅-大型访谈栏目特别专题

    ■中经网·中经在线-“落地各省市县重点项目库”特别专题  

    ■中经[音乐作品展播]特别专题-唱响主旋律 讴歌新时代

    ■邀请注册使用:上传PDF文档到样本云,转换3D翻页电子书

    中经报道 网站文章底部 三驾马车副本.jpg

    中经网·中经在线联合权威机构共建专家智库“智囊团”(简称中经专家智库):以“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践行当好“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产业的推手”初心使命,联合“政、产、学、研、金、企、商、会”社会各界资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品牌经营创新管理等提供产业对接、专家指导、智库赋能、媒体宣传及资源整合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媒体融合创新,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经网·中经在线专家智库汇集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媒体中心、中国社科院成果开发中心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院士智谷专家委员会、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经社部世界酒店联盟、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中国企业报》集团证券市场研究院、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协会、国家建材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建政研集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纳斯达克(中国)金融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及院士专家组成的实战知名专家院士智库机构。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倾力服务于各城乡区域经济、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招商引资、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民族品牌打造与大中型企业品牌经营创新项目为中心的高端智囊机构。将致力打造中国管理科学一张耀眼的中国名片,有力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下方-三张图-大型访谈栏目-555.jpg

    新闻下方-三张图-重点项目库-55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55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世界酒店联盟 555.jpg

    新闻下方 三张图 央视美丽乡村栏目 555.jpg

    中国经济报道 入驻平台副本.jpg

    5.jpg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提供相应证据证明联系我们删除。

    百度搜索:中经网·中经在线打造“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陆续推出:中经[音乐作品展播] ;中经[企业品牌展播] ;中经[名家艺术展播] ;[中经会客厅];[中经云端会议];中经[十大对接“直通车”];中经[企业上市“直通车”];中经[专家智库“智囊团”-让发展更美好!];中经[重点项目库];中经[重点单位专版专题];中经[大型活动专版专题];中经[大型访谈栏目专题];中经[《大医健康》栏目];中经[终身学习汇编];中经[新春大拜年视频专题] ;中经联合共建[“专精特新”加速器] 等等栏目或项目板块。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