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中经总网  2024-04-08 20:57     浏览量:227078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副本.jpg微信图片_20240408205215_副本.jpg

    4月3日,杭州亚运会博物馆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博物馆创新运用科技装置、光影艺术等前沿科技手法,能为观众带去极致的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和关键,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文化+科技”将如何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环

    记者: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张铮: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时,首先需要明确,这一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环。

    科技的迭代进步不仅推动文化发展,还对文化产业的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多景区建起了VR(虚拟现实)体验馆,让游客随时随地实现沉浸式游览;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体验等各个层面和环节,线上虚拟文化消费和体验不断增长……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深度互动的趋势。

    从产业实践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文化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也日益展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这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探索这一时代命题。

    周荣庭: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主要反映在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在应用价值方面,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促进创新发展,这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也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够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消费新方式,推动科技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在社会价值方面,文化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功能,先进文化理念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也深刻影响着文化生产、消费和发展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科技也成为文化的内容,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双向互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动能的转换升级。

    记者:文化与科技融合将如何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有哪些新进展新成效让你印象深刻?

    周荣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主要表现在数字文化体验、社交媒体推动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智能化的文化服务以及文化内容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其中,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用户得以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艺术作品、文化遗产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享受。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化与科技融合团队参与创作湖南凤凰古城的“湘见·沱江”沉浸式艺术游船项目,在流光溢彩的光影互动体验中,游客可感受沈从文先生的名著《边城》中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欣赏河上河岸打造的光影效果和国风视听,项目广受好评。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化与科技融合团队以新媒体技术赋能前沿科技成果,推出《消失的世界》《未来机械世界》等AR科普绘本和“美丽科学”“火花学院”科学教育教学平台,走向国际市场。

    张铮: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引领了传统文化业态的革新,并催生了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一进展不仅改造了我们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打开新的可能。

    一方面,科技化手段的应用,如“5G+8K”技术,在提升演出观看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在传统剧场观看现场演出时,观看视角固定,观演体验是一次性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演艺团体开始和数字化运营商合作,通过数字技术转播,不仅拓宽观众视角,使其能够多角度、反复享受高质量演出,同时极大拓展高品质文化内容的受众范围。这种方式虽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现场体验,但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它提供了接触高水平演出的新途径,尤其深受年轻观众欢迎。

    另一方面,实景沉浸式体验和剧本娱乐等新兴业态的出现,同样彰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层内涵。以陕西文旅推出的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等为例,这些项目背后的科技支撑,不仅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和沉浸感,也使文化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和科技双向的立体化融合,源于文化利用自身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反哺科技

    记者: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上不仅表现为科技单向赋能文化,文化同时也在推动科技进步。如何理解文化和科技双向的立体化融合?

    张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角度理解,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有几个关键维度。第一,建设与完善文化新基建,重点体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设备、文化服务技术标准、文化内容开发的软硬件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上。第二,优化与提升文化消费的场景与消费者体验,要由表及里地将文化科技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消费者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艺术产品。第三,借助数字化进程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重点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支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水平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破除产业链梗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产业发展共同体,增强文化内容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第四,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重点是加强国内外文化产业链条融通,增进国内外相互理解,用更具国际视角的方式做好国际传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时代,文化资源海量数据正逐渐成为独立的产业形态,进一步融入各行各业的生产之中,既展示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同时赋予其科技底色。例如,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中,许多设计和命名正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大名鼎鼎的载人飞船“神舟”、货运飞船“天舟”,这些名字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华文化特色,均展示了文化对科技及其他行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领域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记者: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难点在哪?应当如何推进融合?

    周荣庭:首先是理解和沟通障碍。文化与科技领域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语言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使两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交流时可能出现理解和表达的障碍。科技领域通常强调逻辑性、实用性和效率,而文化领域则更加重视创意、意义和审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两个领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目标不一致或者优先级不同的问题。其次是合作模式和机制不明确,由于缺乏有效的跨界合作模式和机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项目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管理和协调上的困难。

    我认为,应对策略包括建立跨界沟通平台,提供共享的语言和认知框架。可以通过组织跨界研讨会、交流活动,或者设立特殊的职位,如“技术艺术家”“文化工程师”等,增加各界的交流和理解。同时推动“科”字带头的新文科建设、跨学科教育和培训,明确合作目标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服务等,促进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

    张铮:主要挑战在于如何促进文化与科技领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这不仅包括语言体系和认知体系的差异,还涉及双方对彼此领域的理解。为此,双方需致力于打破思维定式,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创新路径。

    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政策支持、企业意愿、从业者的热情与认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信息差,建立有效的话语体系,使双方的需求与供给能够更好地匹配。这不仅要求文化领域的从业者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同样要求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对文化的需求和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有效策略是加强双方的沟通合作,通过举办跨界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增加双方的交流机会。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加速双方的融合进程。

    记者:进一步促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应当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张铮: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应当利用文化推动科技创新。通过高质量的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发展,我们可以促使科技创新在更长远的未来持续产生影响,例如,通过科幻文化的推动,借助科幻小说、电影等文化产品,激发青少年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和研发,进而影响科技发展的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应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能力,让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果被全球广泛认可和接受。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搭建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网络,通过这个网络自动形成创新链,让文化企业的需求与科技企业的能力高效匹配,降低对接的成本,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这也意味着创新链条的建立与优化不应仅仅依赖政府推动,还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与合作匹配。

    周荣庭: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各方面需要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工作,形成政策、教育、产业和社会各层面的协同推进。

    首先,需要持续的政策和规划支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战略规划,指导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而且需要持续的政策激励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建议开展新文科建设,鼓励跨学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为“尚未存在的岗位”培养人才的前瞻性理念、终身学习的体系、国际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再次,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金”的一体化的创新发展,创建新型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倾力开发培育产品和服务的IP,同时开展跨界的项目合作,有效开拓市场。(李云舒报道)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中经旗下网络传媒及联合媒体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企业家》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 合作推介| SPAC国际金融中心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