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豆”蔻年华刘廷秋:天全马溪做豆花的匠心手艺人

    中经总网  2024-05-08 09:21     浏览量:224501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副本.jpg6.jpg

    【编者按】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从执着于把青春扎根在田野中、领跑乡村现代化的“新农人”,到专注创新、攻克行业技术难题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各行各业执着专注所涵养而成的敬业美德,成为推动中国巨轮行稳致远的内在精神动力。

    5.jpg

    豆子、豆浆、豆花、豆腐、臭豆腐、豆腐干,这是依时序的推进豆类制品各阶段的名称。如果进行“豆生”年代划分,豆子是起点属于婴儿期,豆浆是童年,豆花不正是还带着露水珠珠、含苞欲放的美少年哇。没错,“豆”蔻年华的简称就是“豆花”!年过而立的刘廷秋,之前从没想过将专门以豆花为业,余生都为之奋斗。

    天全县的乡村大同小异,多山地少平坝,田坝种水稻,山地栽玉米。一年两季,春天播种以水稻玉米为主,产量大,称为大春;秋收后播种小麦油菜,来春收割,叫小春。这四类是主粮。蔬菜瓜果、以及套种其间的洋芋红苕等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只能算对土地充分利用的补充与辅助品。

    豆类显得最特殊,算不上主粮,但地位又远高于其他作物,除了可以卖钱,还是农家最重要的储备品。忙四月抢八月,忙着种完主粮了,人们才抽空把豆种撒到地里,或见缝插针似的挖个窝,丢几粒进去。所以,玉米地里、田埂上随处可以看到大豆的身影。等着将小春全部种下,地里的农活算是告一段落,村民们才不慌不忙地来打理豆子。打豆子是让人快乐的事,活不急,也不算累,只是灰尘飞扬。用豆荚壳生一堆火,有隐藏着的豆子烤熟后,啪地一声弹出来,这种方式烧出的豆子特别香。那时,刘廷秋与妹妹会有意地丢些豆子在热灰里慢慢煨,看豆子从灰堆里弹出来。

    2.jpg

    烧豆子吃只是铺垫,真正让人心生怀念的是新豆出来,照例要推一锅豆花。在刘廷秋看来,这段时光是一年里除了杀年猪之外最美好的光阴。

    做豆花,刘廷秋是看会的。她母亲说,她也是自己看会的。如果硬要说学,也就是跟着家里的长辈,照模学样地跟着做。在大人们身边打下手,一辈一辈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这倒的确是祖传的手艺。

    “团豆子”是天全的说法。打出来的新豆子里混着土块小石子,也有瘪的坏的。撮一碗豆子倒在竹筛里,双手抓着筛子边写“8”字一样地晃动,这动作就叫“团”。这是优胜劣汰的比赛,通过滚动好豆子与杂质坏豆分离开。将好豆子倒进另一个大竹筐里,哔哔啪啪响成一片。天全人就是用“团”的方式来分拣豆子的。

    挑拣出的好豆子,要进行浸泡,发胀。之后才是上磨。

    刘廷秋家里有一付青石打制的小豆磨。平日里闲在一边,这时忙碌起来。虽然石磨有一副好牙口,但母亲每次用长把勺往里添豆子时,喂得都很把细,一次二十粒左右,还伴着半勺水。推磨也不能忽快忽慢,转三圈加一勺,转三圈加一勺。推磨是项苦力活,手磨子不重,起初还不吃力,时间久了,腰酸了,手也软了。用手撑着腰叫苦,还被大人讥笑说小娃娃没腰杆。这也才理解家乡人所说的三大苦:“打铁上山磨豆腐。”她曾暗地里嫌母亲死板,为了早些把豆子磨完,趁母亲临时离开自己掌勺的机会,豆子添得多,把磨子推得飞快,豆浆都飞溅到磨槽外。母亲回来,忍不住埋怨,说磨出的豆渣颗粒粗,出浆少,吃起不细腻。从此,她做豆花时再不敢有半点马虎。

    1.jpg

    熬豆浆,最重要的是看火候。在天全说一个人是一家之主,会用一个词:观火。延伸开来的还有说话观火做事观火,就是说话算话做事能决断。刘廷秋记忆中,母亲虽然做饭时会观火,对外的观火人一直是父亲。母亲继承了所有中国女性的美德,会持家、温良而贤娴。看火色比看脸色还难。在母亲的指导下添柴或减薪,还不免要听到一两声催促。暗自感叹,难怪乡村里将能力最强的人尊称为观火匠。

    刘廷秋最喜欢用打豆子后余下的豆草子做燃料。招火,而且火势便于控制:需要猛火就往灶里塞一大把,只需文火了填一条小辫子粗细的一缕进去,如果只是要保温利用灰烬里残余的火星就够了。曹植在七步诗里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硬生生的将煮豆说成是手足相残。在刘廷秋看来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境,豆萁是母亲,辛苦将豆子养育大,为了子女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她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燃烧自己。这才是豆子家庭骨肉间最真实的写照。

    至今,刘廷秋还是认为点豆花是一件最神奇的事。看母亲将擂细兑好的卤水洒到豆浆里,原本还是水一样的东西凝结成豆花。她曾掰开母亲的手仔细察看,是什么东西让它具有如此神奇的魔法。她在母亲指导下,第一次点豆花,看着豆浆变在豆花,她还是不相信这是自己亲手做出的。

    3.jpg

    刘廷秋爱吃母亲做的豆花,但一年吃不了几回。她去县城时,看到街边上专卖豆花的饮食店大锅里装着白生生的豆花;有专做豆腐卖的,想吃就去买不用自己费神劳地做。她一再心生羡慕,觉得城里生活真好。

    刘廷秋成年后在城里安了家,随时都能买到豆花吃,但她却发现城里卖的豆花豆腐不好吃,没有了家乡的味道。直到她下定决心回到马溪做豆花。有朋友至今还在替刘廷秋惋惜,说她是个没出息的人,被母亲的豆花馋住了。丢下城里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事业跑回天全那个叫马溪的山旯旮去了。刘廷秋却乐此不疲。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做豆花卖的农村人。

    世间美好之物皆应相映相衬。美女英雄,绿叶红花,珍珠玛瑙,豆花已是食物界精灵般的珍品。本来,无须刻意打扮,就已足已诱人。豆花那种天然的洁白,水灵,娇嫩,就已足够美,足够鲜。人工巧手造就的珍馐,必须得好好装扮啊。如精心呵护养大的女儿出嫁时盛装出席也不为过嘛。银碗盛雪般用细瓷碗盏来搭配才相宜吧,刘廷秋却不,就地取材,选用本地出产的土砂锅,表面粗糙不说,颜色还黑不溜秋的,用它来装豆花简直是暴殄天物。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呈现出绝佳视觉效果,粗衬细,黑托白。传统的方桌面上放一个原来用来团豆子的圆竹筛,盛豆花的黑砂锅摆在筛子中心。四周摆着十一个调料的小碟子。寓含着天圆地方,无处不是乡村的底色。层层就地取材看似粗陋的器具衬托出一盏豆的精灵。围坐在桌子四周,突然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4.jpg

    马溪豆花的配料是最彰显刘廷秋童趣与用心之处。咋一看,十一个小碟像极了儿时办”姑姑宴”和盘盘碗碗,里面容纳了酸甜麻辣百味。这些佐料从原料、味道、制作都是她一再尝试后才确定下来的。单说十一这个数字,暗含她一心一意做豆花的决心与宏愿。这些配味里没有苦味,不是粗心,她说人一生中要经历的苦太多了,她不忍让客人在吃饭时还再尝到一点点苦。心细如此的人,却又调皮地暗设了一个陷阱,这碟子里有一个装的是”忍子”(一种形似油籽子的本地产香料),拌着豆花吃,会在细滑中轻轻地硌一下牙,提醒着人们在畅快之时也还得留心,得意不忘形。哎,这叫人如何说她呢。也有女士会惊呼,这像打开的化妆盒,十一个味碟就是一套色系齐全的化妆品,白嫩的豆花素面以待,等食客们上妆打扮,亲手调一份美食,给自己一份美好享受。

    不是所有端上桌的都有资格称为下饭菜。有些菜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装过它的碗那怕就是土陶也瞬间变成了金碗银盏。饭反而从主食地位变成了配角,豆花就是这样的物品,在天全有一种吃法,叫豆花饭。一样独笼菜,就够了,不需那么花哨。白米饭,配着豆花吃。如果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可以是豆花,也可以是白米饭。当然,好酒的还可配套一杯白酒。足以让人吃得肚圆腹满。刘廷秋不想随大流,给豆花配的是火烧子馍馍。以玉米或麦子面为原料,熬豆花时放在灶塘的热灰里烤,豆花出锅,馍也熟了。原本是归在粗粮里,但就着豆花吃,粗细相益得彰。却又得时时留意,不然会把舌头一起吞了下去。

    从来没听说过豆花还㮟牙齿的。但总有人在吃得心满意足后,必得用剔牙显示惬意。于是,就会听到有声音在喊:老板,拿牙签!

    马溪水流了好远,刘廷秋不知道,但马溪豆花的名字早四方八方传开了。嘴巴是最闲不住的,食客们吃好之后就开始嚼舌根子了。把刘廷秋叫做豆花西施还不满足,又编了一句顺口溜“:“马溪刘家三朵花,大姐二姐嫩豆花。”

    天全县城的人约吃豆花,用不着特别强调,都知道是到马溪。有人质疑,大清早起来走一个小时就为了吃一碗豆花,值得吗。回怼一句,还有从成都开几个小时的车跑来吃的,你说值不值。

    既不居闹市,又不当道。仅凭一道豆花就将一个离城差不多十里远的农家小院带得热闹非凡,从天刚亮就人声鼎沸。人们止不住要问刘廷秋有什么秘诀。其实这个问题她也在问自己。仔细回想从采购到制作的全过程,她一直坚持着当年母亲要求那样,严格把关每一种原材料,严格管控每一道工艺。一心一意地想保持住原来的味道。

    7.jpg

    吃豆花,地域不同,个人喜好不同,吃法也就迥然相异。归纳起来,无非是本味与调料之分。本味,追求原汁原味,求真求实求根。这种吃法,先清水濑口,把味觉的记忆归零,不残留调味品的残余;还需清风洗心,去除杂念,不纠结人生的烦恼。白水豆花,这是一道菜,更是一种仪式。尤其是那些饱经人世纷扰后,还能品出豆子中清欢的人,皆应是保留着初子般纯真的高人,世事沉浮,早已看淡,处变不惊了。千味百品,皆大道至简,返朴归真,一碗豆花,吃得从容,蕴含着风清云淡。在看似无味中,吃出万千气象。

    虽然精挑细选制作了那么多的佐料,刘廷秋现在更喜欢吃本味。或许经历的人与事多了之后,更愿意活得单纯一点,本真一点。在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还会像当年一样坐在院子里摆龙门阵。向西望去,天全县城比童年时更繁华,灯也更亮,刘廷秋却不再心生羡慕。现在,她更愿意抬起头看天上的星星。只是,星星比当年少了很多。

    何文,四川省天全县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星星》《四川文学》《山西文学》等发表文字若干。有作品被《青年文摘》《中外文摘》等选载,入选多个年度选本。出版诗集《血液里的火》。(文字来源/何文 图/邓禄平)

    中国小康|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特约通讯员:邓禄平

    1.jpg

    中经旗下网络传媒及联合媒体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国小康》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 合作推介| SPAC国际金融中心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