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4

    “三缸”转型 “三片”新生——破与立中看浙江绍兴两业经

    中国新闻网  2021-03-03 15:58  记者 赵晔娇 方堃 李典   浏览量:35254

    随着一声爆破巨响,“美佳热电”旧址上,高达100米的烟囱轰然倒地;而20余公里外,一项芯测半导体项目工程正“羽翼渐丰”……

    两处场景蒙太奇般拼接起浙江绍兴以“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之姿布局的两业经:一面是对污染重、产能低的传统产业进行修整与提质;另一面则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张开欢迎怀抱。

    绍兴一家印染企业的产品远销非洲。李典 摄

    绍兴一家印染企业的产品远销非洲。李典 摄

    绍兴因水而兴,也因水造就了纺织印染、黄酒酿造等传统手工业的繁荣。回望其发展路,基于原有产业基础,绍兴形成纺织印染、化工等同类产业集聚的块状经济布局,也因产业上下游分工协作演化出链状经济形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织,为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绍兴制造业遭遇发展天花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企业效益提升乏力……不少人发出心中呐喊:绍兴的明天,究竟要走向何方?

    万千目光关注之下,这座古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将酱缸、染缸、酒缸“三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让药片、芯片、布片“三片”为代表的朝阳产业新生。

    黄酒小镇一景。李典 摄

    黄酒小镇一景。李典 摄

    内破而立:壮士断腕以全质

    绍兴块状经济中,纺织印染和化工两大支柱产业集聚地柯桥和上虞,在“刮骨疗伤”中率先垂范。

    纺织,这一曾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数百万人口就业的功臣不得不面对成长的代价:每印1米布就要消耗12.7公斤水,而绍兴每年生产156亿米印染布就要用掉2亿吨水,大约相当于20个西湖。

    2016年,绍兴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行业整治标准,当地90%以上的印染企业面临改造提升。最终,绍兴近百家印染企业被予以停产整治,许多小而散的印染企业则集聚到柯桥区蓝印小镇。戚昕直言,“‘真刀真枪’的整改足以见绍兴壮士断腕的决心。”

    与此同时,针对化工产业,代号为“攻坚”的整改行动也将相关企业集聚到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园式”园区化发展。

    然而,打破重来,并非易事。回忆往昔,绍兴三圆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建明用“晴天霹雳”四个字形容得知企业要搬迁时的心情。搬迁意味着重建,所有费用算下来,这家企业搬家费预计高达70亿元。“好好的企业,为什么要搬?”这一问,问出了“刀口”之下传统制造企业的心声。

    最终,时间给了这一问最好的答案。作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作”,由原有化工企业整合建设的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或许可以给这一问释疑:相较改造前,该项目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340亿元(人民币,下同),还将带动一批氢能、医药、聚氨酯、薄膜及塑料行业集聚于此。

    从企业微观视角延伸至市域,经此一“役”,原来散、小、弱的传统产业逐步走向规模集群发展。

    绍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2019年,绍兴传统产业产值、销售、利润等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即使在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2020年,绍兴化工产业1月-12月的增加值占比15.8%;绍兴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名单。

    绍兴女儿红自动化生产车间。李典 摄

    绍兴女儿红自动化生产车间。李典 摄

    向新而生:顺势而为谓之智

    如今再看绍兴这场整改行动,虽如狂风骤雨淘汰掉一部分落后产能,却也让那些穿越风雨的身影,拼命汲取着改革释放的养分,让自身变得愈发坚韧。

    2019年,绍兴出台《绍兴市传统产业智能化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到2021年,当地777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全面完成改造。于是,企业适时开启自动化、智能化等创新改造,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成排的机械臂整齐划一地抓取染料盆、“气流染色”工艺节水近60%、贴上二维码的布匹通过智慧物流进行传输……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场景,让曾经最让人“扼腕顿足”的纺织业,传递出浴火重生的深意。

    传统化工企业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也换上了全新的智能制造控制中心。其电仪副总工李红阳介绍,从手动操作到大屏幕前“点一点”,如今生产装置自动化操控、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及维护流程化管理,满足了企业生产调度、安全监管、“三废”管控等多重需求。短短几年时间,这家企业生产的间苯二胺便跃居全球产量前列。

    再看绍兴女儿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手工酿造和自动化流水线两条生产线同时进行着酿造。“我们还推出女儿红口红、女儿红美甲快闪店等。”该公司董事长胡志明说,“黄酒跨界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拥抱千年酒香。”

    企业试新背后,显示出政府营造了鼓励创新、勇于容错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保护好企业创新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导力量。”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的此番话,再一次坚定传统企业的创新信心。

    上虞一化工企业智能操作平台。李典 摄

    上虞一化工企业智能操作平台。李典 摄

    外引而集:高梧广迎群凤至

    如若将绍兴在地方区域、产业链条中的整改与打磨称之为破局,那么“腾笼”之后,“飞”来的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支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一个个高能级项目,则在重塑着绍兴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市风骨。

    2017年底,随着印染产业搬迁集聚,建厂30多年的“美佳热电”正式关停。在其旧址上,投资约5亿元的美佳国际生命健康创新园一期项目正“茁壮成长”,预计三年后引进或培育数十家生命健康类企业,形成产值超6亿元、税收超6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腾退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筑巢,几乎是所有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绍兴也不例外。培育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基地……两业经之下,随着产业目标日渐清晰,绍兴用服务筑出转型发展之巢。

    当被问到为何将生产基地落地于绍兴越城滨海新区时,歌礼药业(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劲梓讲出“顺理成章”这四个字。

    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目光转至2020中国(绍兴)首届生命健康产业峰会,似乎可以寻找到答案。此次会议上,绍兴成立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联盟,签约总投资约110亿元生命健康相关项目。

    “这里既有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区位优势,又将医药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朝阳产业,还聚集起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吴劲梓说。

    集成电路小镇。章海栋 摄

    集成电路小镇。章海栋 摄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新产业垦荒的个中艰辛或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真正懂得。

    2017年底,绍兴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设想一度引发较大争议。零基础、高资金投入、高技术要求,“绍兴真的有能力做到吗?”

    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贤坦言,直至2018年3月,“链主型”龙头项目中芯国际集成电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绍兴,回击质疑声音之时,也让许多人嗅到了商机。

    “随着龙头项目的落地,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当地政府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规划,所以,紧随其后,我们在2018年9月便决定签约落户。”绍兴韦豪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宏亮说。

    “明星企业”虹吸效应下,绍兴“趁热打铁”,出台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给予人才专项补贴、组建专项基金……于是,从“0”到“1”,从1家到98家,到2020年年底,绍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已突破300亿元。

    而今,绍兴产业升级终于破茧重生,成为浙江省惟一一个荣获“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八连冠”的城市。

    古语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审视这座城市以“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演绎悲壮之“破”与用心之“立”,于其他城市转型进阶,或有诸多参考与启示。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