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南方日报】“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他为中国龙插上翅膀

    南方日报  2024-09-22 12:58  戴雪晴    浏览量:214776

    是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一百多年前,广东恩平青年冯如目睹国外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出了“航空救国”的口号,立志将飞行事业当作毕生追求。

    1.jpg

    (冯如照片)

    1909年,“冯如1号”在派德蒙山脉旁边的农场腾空而起,飞行距离和滞空时间远超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由此,冯如成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微信图片_20240922113935.jpg


    今年是冯如诞辰140周年,也是中国航空学会成立60周年。一部描摹冯如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的长篇小说《翱翔云端的风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原中国商飞新闻中心总编辑、经济学博士胡海林。除了制造飞机,冯如还有哪些爱国之举?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对胡海林进行了专访。

    不做“东方的莱特”而做“中国的冯如”

    冯如的故事还要从清朝末年讲起。1884年1月,他出生于江门恩平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便是放风筝的高手,制作出各种风筝,其中一款的翼端分别悬挂着小木桶,能够飞到近百米的高度,一时成为侨乡奇闻。

    十多岁时,冯如辞别家乡,跟随表舅前往美国谋生,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的烟囱、繁华的港口给他留下了最初的西方印象,他逐渐意识到,学习机械制造,是救亡图存的必经之路。

    胡海林告诉记者,冯如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过学徒和工人,在艰苦工作之余研读各种科技书籍。赴美尚不足七年,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机械师和发明家。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载人动力飞行。而随后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爆发,面对列强的暴虐行径,冯如意识到,飞机的发明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出行、作战方式,便将“机械救国”的愿望更改为“航空救国”。

    1906年,22岁的冯如和几位华侨凑了不足1000美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办了广东制造机械厂,从此踏上了制造飞机的征程。

    1909年9月21日,是一个载入中国航空史册的日子——由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冯如驾驶着“冯如1号”,顶着狂风翱翔天际,飞行距离比“飞行者1号”足足远了1788英尺。胡海林告诉记者,这次飞行距离莱特兄弟的飞行仅仅过去6年,堪称一个奇迹。

    2.jpg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

    不过,冯如对此并不满足,他继续埋首研制。1910年,“冯如2号”问世,创造了时速105公里的成绩,这是当时飞机的最高水平。不少美国媒体对“冯如2号”进行了报道,其中一份报纸的标题振聋发聩:“他为中国龙插上翅膀。”

    1911年2月,在外国媒体所言的“东方的莱特”和“中国的冯如”之间,冯如毅然选择了后者。“为了回馈故乡,冯如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研制飞机前,他在电力与机械领域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即使不制造飞机,他也可以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在美国度过安逸的一生。”胡海林告诉记者,飞机厂的股东们大多不同意冯如回国,还有不少美国商人高价聘请他担任飞机设计师与飞行学校的总教练。不过,冯如留下“壮国体,挽利权”的豪言壮语,与助手携带两架飞机以及制造设备,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胡海林说,彼时飞机价格高昂,一架莱特兄弟的飞机价值约2.5万美元,而冯如将飞机运回祖国,没有任何回报。

    回国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成为中国首位飞机长。

    “将标题拟定为《翱翔云端的风筝》,并让‘风筝’意象贯穿全文,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在胡海林看来,冯如正如一只翱翔天际的风筝。即使漂泊海外,羁旅天涯,却始终由长长的线轴牵引,那便是对祖国和故乡的牵挂。

    3.jpg

    《翱翔云端的风筝》

    把冯如为国奋斗的“道”表现出来

    冯如在广州燕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广东飞行器公司,仅用时3个月就制造完成了一架性能与“冯如2号”相仿的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新篇章。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为了唤起国人对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的了解和支持,冯如决定进行飞行表演。1912年8月25日,飞机在表演过程中突然失去平衡,冯如被抛出机舱后坠地,不幸殒命,年仅29岁。据悉,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4.jpg

    1912年9月10日,上海《申报》报道冯如飞机失事

    “大量国内外媒体对冯如事迹进行深入报道,评价之高,令人仰止。”胡海林介绍说,冯如在中国航空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从他的追悼会现场便能窥见一二。当年9月4日与8日,分别开了两场冯如追悼会。第一场追悼会由政府与军队举办,现场宣布了袁世凯表彰冯如的总统令,第二场则由教育界牵头,有数千人参加。

    “殉社会者不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这副著名的挽联,是冯如一生的生动写照,感染了数代中国人。

    5.jpg

    冯如坠机处

    冯如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胡海林。他了解到,冯如的资料不算太少,但缺乏一部以冯如为主人公的长篇作品,便立志为其“立传”。“我曾在澳门理工学院研究珠三角经济,对岭南文化、北美华侨的历史有所了解,加上长期研究欧洲工业革命,又在航空体系内工作,相信自己具备创作这一题材的潜力。”

    不过,要为百年前的航空英雄“画像”,并非易事。为了查找准确的信息,胡海林到广州不同的图书馆搜索冯如的资料,随后又到五邑地区进行实地采风,以了解更多的华侨史。“我的创作时断时续,冯如赴美后的打工经历,在史料上几乎是空白的。”

    胡海林开始搜寻冯如早年研制飞机的团队以及朋友的资料,采取迂回策略进行爬梳,幸而所获颇丰。这些努力,使得《翱翔云端的风筝》中的事件呈现出更为真实、丰满的质感,“绝大多数的故事与人物都是真实的,与冯如的生平年表一一对应,虚构的仅仅是一些推进情节的细节与场景。”胡海林说。

    6.jpg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

    胡海林十分认同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如何用文字完成冯如的人物塑造,将他为国奋斗的“道”表现出来,是小说创作的另一重挑战。“虽然人物本身的故事并不需要加工虚构,但要在国际视野下讲述一个彰显中国人坚韧不拔精神和卓越创造力的故事,还是需要将人物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去塑造。”

    为此,胡海林放大叙事的宏观背景,再现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世界航空工业的发轫景况,尝试将晚清时期的民生凋敝与繁荣的西方城市进行对比,将这巨大差异浓缩到人物的工作生活中。“让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交融,在市井的烟火气里,凸显其个人奋斗背后的家国情怀。

    胡海林说,老一辈海外华侨华人乡土观念浓厚,身在海外,心系家乡,“冯如作为老一辈爱国华侨的优秀代表,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这是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挖掘传承、弘扬光大,以召唤人们的爱国心,为今日我国的民族复兴注入更多的能量。”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编辑 余佩 陈梅玉

    校对 王睿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图片来源:恩平发布 江门广播电视台


    附:中经网专访:

    1、【专访上部】揭秘《翱翔云端的风》背后的创作世界 https://www.cctvjingji.com/part-155/12517.html

    2、【专访下部】胡海林:从《翱翔云端的风》到《凋落的翅膀》 https://www.cctvjingji.com/part-155/12518.html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