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6

    165项重大工程!从这里看中国

    中国经济报道  2021-01-02 13:14     浏览量:64148

    165项重大工程!从这里看中国

    2014年12月,成都至雅安段开工建设,4年后正式投入运行。今年11月,雅安至林芝段启动建设,一条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天路”指日可待!

    然而,今后我们会有更多机会走近它,因为它即将被铁路“环绕”。2018年,和田至若羌铁路开工。通车后,和若铁路将与喀什至和田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等相接,构成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网,这将是世界第一条环沙漠铁路环线。

    这两大工程项目难吗?难!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没有!

    当我们放眼全中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共有165项像川藏铁路、和若铁路这样的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建设。它们的全面落地见效,发生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的5年。

    01 从156工程到165工程,从被援助到自主建设

    “五年规划(计划)”,即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规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对中国人而言,“五年规划(计划)”是度量国家进步的路碑,也是记录民族梦想的载体。从1953年到2020年,从“一五”到“十三五”,一个个五年,创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标识。

    但是,你知道吗?“五年规划(计划)”中以数字命名重大工程项目的只有2次,即“一五”156项和“十三五”165项,而这背后有何意义?

    答案是:牛鼻子。

    “一五”计划开启,彼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万里长江第一桥”诞生。

    自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修桥的梦想得以实现,我们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项庞大工程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建成。

    江河不语,见证历史变迁。

    61年后,中国南部,一座横跨伶仃洋海域的“超级工程”举世瞩目。全长55公里、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从“一五”到“十三五”,从依靠援建到自主建设,从“零”的突破到走向世界之巅。这些重大工程,树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历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02 从集中于重工业到遍布众多领域

    “一五”的156项工程,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涉及钢铁、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化工、电力等方面。

    到50年代后期,建成的这些重大工程,为新中国工业化打下基础,改变了建国之初重工业产品一穷二白的景象。

    “十三五”的165项工程,则覆盖一二三产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正被一根根钢筋铁骨连接。

    从高寒雪山到千里沃野;

    从广袤草原到繁忙都市;

    从热带海洋到烂漫花田。

    (1)铁路

    一百多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2019年,京张高铁开通,作为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将连接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两大举办地北京和张家口,带动沿线发展。

    放眼中国,一张以“八纵八横”为骨架,全球规模最大高速铁路网正在成型,运营里程约3. 8万公里,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2)能源

    不仅高速列车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一批重大能源项目也在壮美的山河上拔地而起。

    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一个实施“西电东送”的重大工程,即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经过近5年建设,2020年6月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水电站将于2021年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目标。

    乌东德水电站生产的绿色电能有望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3050万吨、二氧化硫10.4万吨的排放,相当于种植8.5万公顷的阔叶林。

    (3)投资与制造

    遥想60多年前,“一五”的156项工程基本靠国家投入。而今,“十三五”的165项工程则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很多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钱并不多,社会出资多,参与面广,一些项目的承担主体是企业。

    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是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19年合肥京东方生产的65英寸、75英寸液晶显示屏,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已达到30%以上,位列全球第一。

    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卖出三块大尺寸显示屏,就有一块是京东方合肥10.5代线生产的。

    像京东方生产线一样,“十三五”165工程的效益是综合性的,它们的立项,不是为解决某单一问题,而是看重这些项目的牵引带动效应。

    165工程,不止于项目本身,更是几十万亿元级的投资,对投资、就业、产业发展、上下游技术突破等带动意义,不可估量。

    03 “老铁们”请为这份成绩单点赞!

    老牌高科技领域,也在频繁刷新我们的认知。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结束“挖土”工作,带着月球的“土特产”荣归故里。

    九天揽月探登驻,十六春秋绕落回。

    “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更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然而,由她创造的每一个“首次”都源自“姐姐们”的接续努力:

    到现在“玉兔二号”还在工作,不断给地球发来关于月背的信息。从“奔月”到“揽月”,嫦娥探月“五战五捷”,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交出亮丽答卷。

    未来,嫦娥探月还将有六号、七号、八号……相信我们离载人登月一定不会太远了。

    这是过去一个月具有“首次”“第一”“领先”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清单:

    从最高的山到最深的洋,从最红的星到最美的月,“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早已跨过山河大海、穿越宇宙星辰,井喷之势让人不觉自嘲:“点赞速度快赶不上突破的脚步了!”

    清单之上,闪耀着科技创新金字塔尖上颗颗明珠。清单之外,饱藏着前沿科技探索、战略先导专项、重大科技工程……是它们铸就起金字塔扎实的创新底座,也将是它们托举起未来更加璀璨的“明日之星”。

    04 有的工程很“小”

    其实,重大工程不仅仅是上天入地、穿山下海等大型工程,还有很多是你我不易察觉的“小”工程。

    为了“干饭王”们填饱肚子,这几年,国家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约8000万亩。都是田,凭啥就它叫“高标准”,标准到底“高”在了哪里?

    请看一组数据:

    高标准农田的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0公斤,85.5%的抽样项目区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的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高于非项目区。

    有了这样的农田,不仅咱们这些“干饭王”有福了,农民也笑了,每亩综合收益可增加约500元呢。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读者注意到,在农田的右上方有一个白色方框,在农田中间处有一个粉色的“L”形房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答案是:右上方框是气象观测站,可实时监测大气温度、土壤湿度、风速。中间粉色“L”形房子是管护用房,有铁锹、扫帚、灭火器、电脑、LED屏等。

    吃饱饭的同时,不妨多关注一下家乡发展。这些年,你是否发现:

    老家村里的土路全都变成了水泥路;

    过年雪天后走亲访友的路不再泥泞;

    一到夏天气味逼人的旱厕越来越少见;

    废弃的麦场上建起篮球场,村里大娘大婶们也开始与男孩们争夺“广场舞”领地......

    让我们记住这些重大工程

    因为它们

    改变了这个国家

    造福着14亿人民

    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

    这些年来

    你生活的街区或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责任编辑:张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