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4

    冬奥来了

    中国经济报道  2022-01-23 21:39     浏览量:286162

    供稿:著名作家、《中国冬奥》作者 孙晶岩

    封面人物 孙晶岩副本.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冬奥来了,《中国冬奥》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部全景式记录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长篇纪实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界对北京冬奥会的一部献礼作品。

    在冬奥会倒计时12天的下午,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该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由参加过10届奥运会转播主持评论工作(包括两届冬奥会的转播)的孙正平先生主持。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北广传媒原副总裁、北京2008年奥组委新闻中心主任李湛军;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张瑞江;新华社高级编辑赵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与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张昊;北京广播电视台体育广播中心副主任焦钰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著名作家、《中国冬奥》作者孙晶岩,以及众多体育、文化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冰雪激情竞燃双奥之城

    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2015年7月31日,中国又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成为有史以来世界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

    2006年,报告文学女作家孙晶岩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全程跟踪采访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广受好评。十年后,她与奥运会再续前缘,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的关心支持下,开始了对中国冬奥的深度采访,用心血凝结成了这本《中国冬奥》。

    发布会中,嘉宾们对《中国冬奥》的出版纷纷表示祝贺,赞扬了作品反映重大题材的及时性和前瞻性。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冬奥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冬奥申办成功后,冬奥人的奉献和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北京和张家口冬奥场馆的冬奥速度和科技冬奥、环保冬奥、节俭冬奥的水准高度肯定。

    大家表示亲身感受到北京作为唯一一个双奥之城的发展和变化,读过《中国冬奥》后,更了解到冬奥前后的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感受到中国冬奥的低起点和高发展,感受到作者身临冰雪运动一线采访的辛苦和努力。读后,对冬奥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冬奥是一场体育盛会,但冬奥背后,有国力,有经济,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有竞争,更有合作。大家表示,冰雪运动开始成为大众新的生活方式,响应国家号召,热情地投入冰雪运动,是文化工作者对未来的责任和目标。

    与会者对作者十余年来对体育题材的追踪和创作给与了高度评价。对她作为作家的眼力、脑力、笔力和脚力给与高度肯定。认为她的写作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既有对冠军精彩人生的挖掘,也有对普通教练员、赛事组织工作者的深度采访,更有对体育运动金字塔底端那些默默奉献的大多数的展现和致意。写出了中国冬奥对城市,对普通市民,对贫困落后的村民生活的改变,写出了城市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写出了冬奥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写出了拼搏背后的为国争光的动力和自豪。

    与会者肯定了作者在文学上的生动呈现,对人物,尽量用个性化地方性的语言,三言两语,让读者感同身受。作品强烈的现场使得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实可感。简洁的叙事下面展示了生活的原貌,让读者体会到浓郁的情感色彩。采访中的多次落泪,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真诚和对拼搏者的真情。

    扎根人民、心怀“国之大者”的写作者

    孙晶岩是一位擅长描写重大题材的优秀作家,她的报告文学《中国动脉》《山脊——中国扶贫行动》《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中国金融黑洞》《中国新农村启示录》等作品在社会上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多次在全国获奖。她熟悉体育题材,她创作的反映中国足球队为国拼搏的报告文学《冲出亚洲的坎坷》就曾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冬奥》是她继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山脊——中国扶贫行动》(两卷)、《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女监档案》《五环旗下的中囯》之后的又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力作。 

    她一直心怀“国之大者”,一直扎根人民,对普通民众、建设者、运动员充满情感,用生动、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出在强大国力支持下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几代中国冰雪健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为了写作这本书,作家孙晶岩历时五年,深度采访了国内外二百余位与冬奥运动相关人员,全面写出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酝酿到场馆建设工程中的艰辛、挑战和成就,记录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携同张家口崇礼在2022年冬奥会中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环保奥运、节俭奥运的闪光历程,突出了冬奥名将、教练及组织工作者在冰雪运动中的风姿和长期付出。《中国冬奥》以真实事例、饱满深情讲述了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冬奥健将激情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故事。

    坚持精品主题图书的出版

    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的国家队,一直以来都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民族文化的弘扬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以“提高民族素质,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中国文学出版的国家队,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出版理念: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每个重要历史时期,都要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重要作品。近些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更是出版了多部记录共产党百年历程,适应新时代、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比如“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1937,延安对话》《归心》《纪念碑》等。《中国冬奥》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理念的延续。

    这些精品主题图书的出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就章,每一本书,都是在出版社与作家的长期合作、精心耕耘、反复打磨中实现的。出版精品主题图书,是人文社从领导层到一线员工,从书稿编辑到营销团队,共同关注时代发展、认真筹划选题、持续关注作家创作的出版理念的集合。

    《中国冬奥》从选题到出书用了五年时间。然而,从定稿到出书只用了两个月;从最终截稿到看见成书,只间隔十一天。这些数字背后凝结了无数文学出版人的心血和拼搏。出书后,得到各界好评,得到各种传媒的积极关注和传播,迅速成为各地新华书店、各网站的宣传热点。

    《中国冬奥》出版以后,无数人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其实,对这本书的关注,也正是人们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反映了各界对冬奥会的热情。《中国冬奥》记录了冬奥会从酝酿到今天的种种历程,其背后精彩的中国发展和中国故事必将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学记忆之中。

    孙晶岩说:“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文化的盛会,北京冬奥会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一个契机,我们要用中国文化去影响世界,让我们携手一起向未来!”

    51.jpeg

    附文:

    我的双奥人生

    ——《中国冬奥》代后记

    孙晶岩

    2008年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这是继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第二次承办奥运盛会,也是冬奥会首次落户中国。届时,北京将成为世界唯一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当年,我有幸应北京奥组委之约,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全程跟踪采访,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全景式记述北京奥运会的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的支持下,我全身心地采访创作中国首部全景式记述2022年北京、张家口筹办冬奥会的书。国运即是我运,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作家,我由衷地感到幸运与自豪。

    2001年7月13日夜晚,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首都机场、北京火车站、王府井大街、中关村科技园等繁华地段,到处都在散发《人民日报》申奥成功的《号外》。北京沸腾了,激情和欢乐淹没了北京这座东方古城。欢笑声、锣鼓声、歌唱声、口号声、鸣笛声此起彼伏,北京乃至全中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幸福的人们举着小红旗,不管是否相识都挽着臂膀动情地高呼:“中国万岁!”

    那一天,我是这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滴水深深感受到了奥运与国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这个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我经历过中国申奥失利后的沮丧和无奈,深知中国在申办奥运的道路上走得多么艰难,西方敌对势力拼命阻挠中国举办奥运会,当中国申奥成功的那天,中国人的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了,万众一心的场面令我动容。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职业的敏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题材,必须抓住机会。我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信任,被批准可以参加奥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所有采访活动。我觉得非常荣幸,就像一个演员获得了一个好角色一样,但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曾经有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奥运那么当回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经历了什么谈起。在旧中国,我的祖国积贫积弱,我的同胞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刘长春1932年只身代表中国出征洛杉矶奥运会时,连路费也拿不出,行装也买不起,还得靠张学良赞助。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既悲壮又令人心酸,真是百年积弱,八方昏蒙。申办奥运会,中国老百姓对奥运的支持率占80%,居世界首位。中国人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奥运情结和奥运热情?那是强烈的爱国心和期盼中华振兴的愿望使然。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封闭就要挨打。奥运会使得中国有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地球的一个大舞台搬到中国来了,主动权交给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京,五湖四海的朋友将聚集北京,这是唯有奥运会主办国才有的优势。

    数百年来炎黄子孙被人污蔑为“东亚病夫”,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地抹黑中国,不少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还是穿着长袍马褂,梳着大辫子,贫穷落后,连电灯都没有,中国人太需要用一场国际体育盛会向世界展示自己,太需要让世界公正地认识自己,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人有那么强烈的奥运情结和奥运热情的原因。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明瑰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盛会,是一个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魅力的平台。我们要让当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相互补充,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2008年8月8日,现代奥运会终于在诞生100多年后来到了中国,百年梦想成真的时刻,所有的中华儿女无不为之雀跃,无论是喜悦的泪水还是激动的泪水,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觉得无比幸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就是我们想对世界说的。

    作家离不开时代,北京筹办第29届奥运会,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的积极性空前一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那种心气儿令我鼓舞和兴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志愿者,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普通市民,你都能感觉到中国人对奥运的热切期盼,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为了绿色奥运让汽车限行,北京人二话不说立刻照办;为了办好奥运,无数人争当志愿者……

    记录当代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人们往往很在意记者的摄像镜头和报纸的“豆腐块”,可我认为厚重的文学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几十年后,人们要想了解北京奥运会,调阅视频资料很麻烦,但是书架上放着一本图文并茂全景式介绍北京奥运会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十分方便。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在北京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本土作家对于从小养育自己的城市有深厚的感情,我熟悉北京的建筑、民俗、语言、艺术,熟悉北京的主要街道、艺术殿堂,我和北京休戚与共、血脉相连,我要用手中的笔讴歌美丽的北京,讴歌可爱的中国。

    我觉得应该先从中国奥运第一人写起,为了写好刘长春,我在沈阳、大连、旅顺、北京寻踪,采访了20多位刘长春的领导、秘书、同事和家人,查阅了历史文献,费尽周折在发黄的故纸堆中寻觅,新发现了刘长春手稿。这样的沉潜与寻访,不仅使我挖掘到关于刘长春的独家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使我在走近对象时,获得了一种主体与客体互通的感应,从而使所报告的人物及其故事具有了更多的可触可摸的质感。经过潜心打磨,我完成了报告文学《中国奥运第一人》,在《北京文学》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

    我格外珍惜北京奥运会的每一次采访机会,一共参加了200多场新闻发布会。记得盛夏的一天,我上午到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采访,下午到华北大酒店采访,晚上又驱车跑到21世纪饭店采访。高强度连轴转,回家时本应从东三环往北三环开,一不留神开到京承高速,绕了好远才走回正轨。回到家很疲倦,但是,只要坐到书桌前,立刻精神焕发,认真做次日采访的案头准备。

    我很关注北京奥运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变化,2007年春天,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奥运志愿者启动大会。招募志愿者的新闻发布刚刚30分钟,全国就有2200人报名参加。我来到鼓楼西大街的一个四合院,见到了奥运志愿者王伟力和他创办的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当时他义务为盲人讲了100多部电影,观众达5000多人次。他自费租房子给残疾人当活动室,定期举办演唱活动,表演哑剧、舞蹈和手语歌,当我见到那些从京城四面八方赶来的盲人聚精会神地听王伟力讲电影时,我被深深感动了,盲人们虽然看不到电影画面,却能从用心灵的目光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王伟力告诉我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给盲人讲奥运会,我即兴出题说我刚从鸟巢采访归来,你如何给盲人讲鸟巢?他手持话筒现场演示了一番,他的讲解激情四射,语调有点像孙正平,很打动我。我为王伟力写了报告文学《鼓楼有个红丹丹》,宣传他的事迹。

    对于北京奥运会,我既关注到“金字塔的顶端”冠军和金牌,也关注到“金字塔的底座”,那些隐藏在冠军和金牌背后,却同样付出了汗水和辛劳的人。在创作时,我既写到了李宁、刘翔、郭晶晶、邓亚萍、杨扬等世界冠军的故事,也用了同样重的笔墨写陪练、志愿者等普通人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国家柔道队的陪练徐立功,他在陪练的岗位上干了九个年头,每天最少被摔300次,最多一天被摔了450次,现在,他的膝关节、肩膀、手和颈椎都受过伤,头部还被摔成脑震荡。每一次,我到训练场馆采访徐立功的时候,听着他一次次被摔到地上的“咣”“咣”声,都觉得非常心疼,感慨良多。他就这么被摔了九年,我专门为徐立功写了一个章节,此外还写到了刘翔和教练孙海平,跳水女皇郭晶晶、体操王子李宁、乒乓女杰邓亚萍、冰上天骄杨扬、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等人。别人看到的郭晶晶都是站在领奖台上风光无限的样子,而我看到的郭晶晶却比屏幕形象显得瘦小,她梳着一个马尾辫,双脚踝关节和右脚板都缠着厚厚的纱布,疲惫不堪地趴在训练馆的垫子上。她要在四层高的垫子上练习跳跃,脚板上伤痕累累,看到她汗水涔涔的背影,我的心不由得一阵战栗。郭晶晶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顽强拼搏,这就是她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跳水台上独领风骚的原因。

    费孝通先生教导我:要做参与式的社会调查。在他的影响下,我每抓到一个大题材,都做一个参与者。写奥运,自己首先也得参与进去。

    在三年的时间里,我深入到奥运第一线,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的艰难采访,与400多位奥运人士促膝长谈。为了写好建设者,春节我在鸟巢工地度过,与奥运建设者聊工程;为了写好志愿者,我当过扶贫志愿者,为打工子弟学校讲课、捐赠书籍,资助穷孩子念书;为了写好全民健身,我亲自参加北京“全日空”杯国际小马拉松赛并跑完全程……采访奥运会,脚板子底下出素材。我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馆看运动员练习举重和柔道,到国家体育总局游泳馆看运动员在泳池中劈波斩浪,到体操训练馆看运动员跳跃翻腾……我被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深感体育的魅力和奥运精神的伟大。筹办奥运的过程与国运一脉相承,采访奥运的过程就是了解国运的过程,我要用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讴歌我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采访奥运会使我看到了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闪光点,感受到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过去我写的报告文学都是单一题材,如中国扶贫行动、西气东输、金融黑洞、女子监狱调查等,而奥运是“满汉全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作家的知识构成、采访技巧、沟通能力、文字功底都是一种考验,这给我的采访写作带来了不少难题。我觉得作家除了正直、敏锐、善良、多思这样的基本品行外,知识面必须宽泛,一专多能,我读了很多关于体育、科技、环保、建筑、艺术的书籍,集作家、记者、翻译、秘书、打字员、摄影师、录音师、司机于一身,顽强地在奥运的百花园里采蜜。我就像一艘装满了炮弹的军舰,随时准备驶向需要我到达的港湾。

    场馆建设是办好北京奥运会的重中之重,要突出科技、智慧、节俭、绿色的特色。几年的采访写作,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奥运情结。我亲眼看着鸟巢、水立方一点点在建设,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现在我有一个感觉,谁说鸟巢、水立方不好我都不答应。

    我第一次采访水立方是从奠基开始的,有一天我发烧39度,浑身无力,我想事先约好了国家游泳中心董事长康伟,不能爽约。我开着车晃来晃去地“飘”到了水立方。先去了水立方的临建房,又去了水立方工地,刺骨的寒风袭击着我,我穿着羽绒服还冻得瑟瑟发抖。康伟看到我很吃惊,说你怎么穿着羽绒服还发冷,我告诉他我在发烧。他问我为什么发烧还要来采访,我说:“约好的事情下刀子也得来。”

    他很感动,从那儿以后,我跟着康伟、杨林萍这批建设者,亲眼看着水立方、鸟巢等奥运场馆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设起来。2007年春节,我是跟水立方和鸟巢的奥运建设者一起度过的,我们在白色的临建房里一边啃着包子,一边讨论工程。正因为与水立方的建设者在一起摸爬滚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奥运会开幕前,康伟给我打电话说:“孙老师,您想不想看建设好的水立方?明天就要上大狼狗了。”我撂下电话立刻驱车到了水立方,看到了从未向观众展示的比赛大厅,非常震撼,池水清澈湛蓝,空气无比清新,膜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我觉得那是最好的游泳跳水大厅,是奥运健儿的福地,运动员在那里比赛一定会出成绩。

    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发表了写水立方的报告文学后,《书摘》等杂志全文转载。北京市侨办乔卫主任找我说:“北京市政府决定给水立方立一块碑,需要写一个碑文。你采访了华侨华人捐款修建水立方场馆的全过程,熟悉情况,你来代拟碑文吧。”

    这段历史我心里门儿清,立刻用白话文写好了碑文,要交稿时突然感觉就像给自己孩子起名字一样,不能糊弄。我是大学教师,教过多年古典文学课,喜欢写古典诗词,萌生了用汉赋来写碑文的念头,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我写了两篇碑文,一篇是白话文,一篇是汉赋,交给了乔主任,说请北京市委领导定夺,我倾向用汉赋。

    后来,乔主任告诉我: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从北京大学请了古典文学教授把我写的汉赋进行了修改。现在,水立方南广场东南角的石碑上就刻着两种文体,一种是白话文,一种是汉赋。

    百年溯梦,中国人究竟经过了哪些艰辛磨砺?申办奥运,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港澳台侨,血脉亲情究竟有哪些感人故事?奥运地标,鸟巢、水立方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备战奥运,体育健儿是怎样卧薪尝胆?残奥会上,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如何挑战生命极限?志愿行动,美国大兵究竟有怎样的东方情结?八仙过海,奥运新闻大战为何总是刀光剑影?开幕式上,张艺谋和五虎上将将捧出怎样的盛宴?平安奥运,安保究竟如何做到疏而不漏?绿色先行,究竟如何还北京碧水蓝天?……

    在奥运大幕徐徐拉开前夕,我创作的首部全景式记录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办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出版,逐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7月23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五环旗下的中国》新书发布会。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陈建功、陈崎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北京市侨办主任乔卫,北京奥组委新闻中心主任李湛军,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副社长路英勇,体育教练徐立功,著名作家鲁光、周明等人出席了首发式,热情地鼓励我。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我的新书《五环旗下的中国》。我还应邀在中国作家网开设了“晶岩天天说奥运”栏目,发表了50多篇评论。

    从那以后,我被贴上了“奥运作家”的标签,参加了与奥运冠军雅聚的活动。看到北京崛起的奥运新地标,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我经常和家人一起到奥林匹克公园散步、锻炼,这是奥运给北京人带来的实惠。我把奥运场馆当成北京人的骄傲,曾经陪同四川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参观鸟巢和水立方,带领新疆和田地区的中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旁的中国科技馆。

    我是北京市101中的学生,北京市第一个特级体育教师王寿生就在我的母校,他不仅教会我跑步要领,更锻炼了我的意志,使我在部队荣获女子800米中长跑冠军,懂得了体育精神。人应当感恩和反哺,我要把北京名校体育教师对我的培养传承下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给孩子们的心田播撒奥林匹克和科技的种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扭转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迄今为止,世界上能够举办冬奥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中国如能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是国力强盛的体现。在亚洲,日本和韩国已经举办过冬奥会,中国如果连冬奥会都不能举办,怎么能算亚洲强国,更何谈世界强国?所以,能够圆满举办冬奥会是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标志。

    得知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格外高兴。2018年5月,我开始接触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工作人员,应邀旁听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平昌冬奥会实战培训系列主题大讨论,聆听各界冬奥人士讲冬奥。我奔赴挪威、瑞典、芬兰、英国、爱尔兰、奥地利、加拿大等冰雪运动强国考察,与各国冰雪运动爱好者、运动员交流,参观温哥华冬奥会主场馆、奥林匹克场馆冰雪运动情况,观察不同雪场,了解世界冰雪运动强国的情况,查阅了大量关于冬奥会的书刊,见证了中加冰雪外交签约仪式、冬奥

    会倒计时1000天玲珑塔前的盛典、2019国际奥林匹克日冬奥主题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盛典等大型活动。这些采访开阔了我的视野,我感到体育无国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中国筹办冬奥会就是在为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中国能够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是国运昌盛所致。中国人干事情有一个特点:不干则已,干就要举全国之力全力以赴做到极致。筹办冬奥会比筹办夏奥会难多了,采访冬奥会也比采访夏奥会难多了,首先是地域的广泛,采访夏奥会我只需要在北京转,而采访冬奥会我要在北京赛区首钢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诸多场馆、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等地奔波,还要去跑冰雪运动强省。冬奥会的建设和训练场面冬天最出彩,白雪皑皑,越是寒冷越是采访的好时机。走在延庆小海陀山和张家口崇礼的雪场,听着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觉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看着奥运健儿在雪中飞跃,觉得是哪吒驾着风火轮在翻腾。

    近年来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到延庆赛区采访,大雪纷飞,我凌晨5点起床,出发时汽车玻璃窗上布满冰凌,热车五分钟都无效,只好用保温杯中的热水浇玻璃窗,用掸子推掉汽车上厚厚的雪,足足折腾半个钟头才能出发。到张家口赛区采访,赶上大雪封路,汽车无法上山,只好在张家口见缝插针采访。好不容易等到高速公路解封,心急火燎向崇礼赶,到了山上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立刻马不停蹄采访到深夜。次日清晨早早爬起来堵采访对象,因为建设者早晨7点多出工。

    每次到雪场采访,我都穿着羽绒服、棉裤,脚蹬雪地靴,雪山上体感温度零下20多度。夜里是造雪最壮观的时刻,我和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一道在雪场看造雪,一轮上弦月挂在天边,纷纷扬扬的雪花颗粒扑打在脸上,凉飕飕的;我站在崇礼“雪如意”前采访中铁建工的建设者,鹅毛似的狂雪在我们面前飞舞,看到建设者手冻得像胡萝卜通红通红,眉毛、睫毛上都是霜,我特别心疼。工人告诉我,他们早晨五点多起床,七点就要到岗,每天工作十几个钟头,连中午都不能休息。晚上太阳落山了,他们还在干活儿,没有节假日、双休日。我亲眼见到有的冬奥人在建设冬奥场馆时失去了亲人,回家料理完亲人的丧事就回来上工;有的冬奥人为了工程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以至于回到家里孩子不认识爸爸。在延庆赛区,工人灰头土脸在建设赛道,有的睡在山上的窝棚里,非常艰苦。他们的冬奥故事令我潸然泪下,我把现场的独特感觉都写进了关于冬奥的报告文学里。

    2021年春节,我在延庆赛区采访,早晨5点钟从家里出发时,伸手不见五指,看到星星眨着眼睛,月亮还在打盹儿,我脱口吟出这样的诗句:“岁末晨星灿烂,夜听晓月微酣”。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我怎么可能有月亮在打鼾的文学描写?

    让自己苦到极致,与冬奥会建设者一起过春节、吃盒饭,我尝到了春节不能痛快地睡懒觉,幸福地大快朵颐,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滋味儿,更加理解了冬奥人的不易。作家在这样的时刻深入生活,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我可以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这是一个冷冬,山上风很硬,看到运动员和教练员春节不休息,顽强训练;雪车雪橇运动员驾驶着雪车雪橇飞驰而过,高山滑雪运动员在雪场穿越旗门,连续转弯向下滑行;建设者加班加点,无法与家人团聚,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作无私奉献,为国拼搏。中国有了这样的基石,国家就大有希望。

    夏奥会的比赛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水、体操、排球、足球、篮球,观赏性强,我平时喜欢看,写起来不陌生。而冬奥会的比赛项目,比如高山滑雪、冰球、冰壶、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雪车雪橇、越野滑雪,我平时不怎么看,写起来很陌生。我就虚心向运动员和教练员请教,我专程到加拿大的多个雪场观看滑雪,到温哥华冰球馆观看美国和加拿大冰球队的高水平比赛,到加拿大的大学和社区场馆观看运动员和市民打冰球和冰壶;站在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赛道和雪车雪橇赛道前观看运动员训练;站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近距离观看2020—2021赛季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暨国际雪联积分赛;坐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观看2020—2021赛季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冠军赛。每一项冰雪运动的知识都要恶补,每

    一次采访都是苦行僧似的朝拜。在黑龙江省的半个月中,我跑了四座城市,有的城市不通飞机和高铁,我坐着陈旧的绿皮火车咣当咣当颠簸了一夜,一宿都没有阖眼,下了火车立刻精神抖擞地采访。之所以要这样拼命,因为我的心中燃烧着奥运圣火。

    采访夏奥会时没有疫情,采访北京冬奥会却受到疫情的威胁。每一次出征都要经受考验,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欣喜地看到在疫情挑战之下,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所有竞赛场馆均已于2020年底竣工,这是中国向世界交出的阶段性答卷。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艰苦卓绝的拼搏、脚踏实地的奋斗,才是铸就奇迹的基石。

    筹办冬奥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将奥运新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昔日,中国冰雪运动不普及,今后,我们要向世界冰雪运动强国学习,力争三亿人上冰雪。我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前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招募仪式,现在,志愿者全球报名人数已达100万人,这是中国国力强盛的体现,是奥林匹克精神凝聚力的体现。

    中国一共获得过13枚冬奥会金牌,这些金牌全部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运动员,我专程来到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强省的拼搏之路。我在黑龙江亚布力雪场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现场跟班作业,亲眼看到为了保证运动员比赛,教练员、裁判员、雪场工作人员凌晨3点多起床,4点多乘坐缆车到达山顶,我看到了日月同辉的天象奇景,也看到了冬奥人的无私奉献,他们冒着严寒精益求精地清理雪道、插旗门、安装防护网、检查全线路的计时系统。山顶出发点海拔1209米,朔风刺骨,我穿着羽绒服还冻得瑟瑟发抖,拍摄一会儿照片手就冻僵了,而冬奥人雪季天天都在这样的气温里奋斗,艰苦可想而知。他们几乎人人有伤,却斗志昂扬,仿佛黑土地上张扬着生命力的红高粱。当运动员在洁白的雪道上风驰电掣般疾驰时,有多少人在为他们付出?亚布力雪场场长李海涛在山上工作了整整11年,脸晒得黝黑,熟悉山上的每一条雪道、每一棵树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黑龙江省冬季运动与后备人才管理中心雪上科科长崔红彬2020年11月来到亚布力,夜以继日带领运动员训练。他的母亲和姐姐在沈阳,自己的小家在哈尔滨,虽然近在咫尺,可他元旦、春节、清明节都没有回家,为了组织赛事四天四宿没有阖眼。他整整在山上猫了四个月,头发长得像中国猿人,疫情期间不能去理发馆,只好买把推子自己理发。

    为了备战北京冬奥会,我们加强了雪上训练,运动员全封闭,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节假日不休息,在雪季,他们来到崇礼、延庆、亚布力雪场训练;雪季结束,就到坝上和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训练。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在人防工事里造雪,是为了弥补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的短板,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而启动的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工程,是亚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国际水平的全天候标准化越野滑雪专业训练场地,可以使运动员一年四季都能训练,但是里面阴冷潮湿,湿气极重。室内雪道1308米,我在里面走完全程,穿羽绒服都冷,而运动员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训练,上坡下坡轮番交替,一滑就是30多公里,还要做短冲专项训练,衣服湿透,到终点时人都累瘫了。

    在中国,请教练、租运动场地、买运动器械和服装、请医生疗伤,一切都是国家替运动员埋单。训练是艰苦的,但是中国的体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运动员使用的冰刀鞋、运动服、雪具都有了很大进步,还有飞行器核心力量训练、漂浮仓放松恢复、加压放松恢复、按摩放松恢复等,有力地加强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运动水平。中国运动员的伙食超级棒,有专门的营养师设计营养配餐,这是科技冬奥的硕果,也是国力强盛的体现。

    中国过去没有可以举办冬奥会、世界杯以上级别国际比赛的高山滑雪雪场、雪车雪橇赛道、U型池、滑雪大跳台等,短短几年时间,这些优质冬奥场馆像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萌生,亚布力滑雪场还有了智能雪场,得到国际雪联、国际滑联和国际单项组织的认可,一些新建的冬奥场馆成为世界之最。我见到过国外优质的冬奥场馆,中国新建的冬奥场馆一点也不逊色,这是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齐心协力办大事。为了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雪车雪橇运动员在滑行一轮后,要把沉重的雪车雪橇抬上车,运到出发口;有的运动员骨折了还参加比赛,有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被撞受伤,身上缝了几十针……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经一番寒骨彻,怎得梅花扑鼻香?我把现场的独特感觉都写进了冬奥的报告文学里。

    我特别关注奥运会给赛区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善,采访夏奥会,我走进洼里农民的搬迁房中,与农民促膝谈心,写洼里农民为了奥运会献出家园重新创业的故事;采访冬奥会,我走进延庆西大庄科村和崇礼普通农民家中,与老百姓推心置腹地聊天,看到北京冬奥会改善了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农民的生活,推进了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冬奥会给老百姓建造了那么多好场馆,我打心眼儿里感到欣慰。

    三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延庆赛区初建时的艰辛,参加过他们的工程讨论会,与他们一起吃没有滋味儿的盒饭,乘坐全地形车灰头土脸地采访,经历过工地上的瓢泼大雨和刺骨寒风,如今看到高山滑雪赛道、雪车雪橇赛道在延庆赛区崛起;雪如意、冰玉环在张家口赛区傲然挺立;冰丝带和首钢工业园滑雪大跳台、首钢冰球馆、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等一批冬奥场馆横空出世,心情格外激动。干工程,中国人是世界一流的,炎黄子孙肯于吃苦,舍得拼命,这是国运昌盛的体现。

    作为双奥作家,采访的区域和线路是不同的,但是采访的主题是相同的。令我兴奋的是采访北京冬奥会,我又见到了一些采访夏奥会时接触过的主人公,比如奥运冠军杨扬,国家游泳中心董事长杨奇勇和蔡萌萌等人,他们的年龄变了,模样变了,但是为奥运添砖加瓦的心没有变。

    还有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工程师、制冰师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北京和张家口,为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添砖加瓦。我在三大赛区见到并采访了一些外国建筑师、制冰师。2022年2月,“双奥之城”北京将再次闪耀世界,绽放出绚丽的冬奥之花。冬奥会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展示出来。冬奥场馆的竣工和运动员出色的成绩标志着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体育大国,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将更紧密地融入全球体系。

    采访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是我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我现在边采访、边写作、边宣讲,乐在其中。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是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舞台,2008年奥运会让北京发展站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北京冬奥会筹办理念,让“双奥之城”正在迎来又一次新的蜕变。

    采写奥运,我有来自心灵深处的责任与喜悦。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脚印礼花”映满天空时,当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时,向世人展示的是曾被蔑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强健体魄,展示的是坚韧、拼搏、自强、奋进的我亲爱的祖国。

    来源:中国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