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取得这一系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深刻总结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讲好新时代实践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伟大实践背后的思想理论以及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推进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时代伟大成就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学习时报开设“新时代实践故事”栏目,聚焦新时代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等,深入揭示各领域、各地方新时代实践探索成果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微转发,以飨读者。
贵州毕节,深处西南腹地,北临蜀水、西拥滇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度被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这里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位于黔西北乌江源头乌蒙山区又是典型岩溶山区的毕节来说,如何啃下贵州省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中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摆脱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人民生活十分艰难的状况,避免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作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重要指示,这为毕节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指明了前进道路。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由于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到2015年,毕节农村贫困人口占贵州省的23.4%,是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要在短短5年之内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谓不艰难。
党中央统筹安排,多方助力战贫困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凝心聚力、排除万难,驰而不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解决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毕节的脱贫攻坚,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在建立之初,根据党中央的安排部署,由全国统一战线对口帮扶毕节。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领导以及专家顾问组不辞辛劳奔赴毕节,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村里的脱贫攻坚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从帮助加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培训农民工、农业科技人才;从引资建设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到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改建贫困农户房屋;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到发展特色产业……毕节脱贫攻坚需要什么,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就关注、支持什么。统一战线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不断丰富多党合作基层实践,为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节市大方县穿岩村的生态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例证。“九里黄河路穿岩,天晴下雨穿草鞋。天晴晒破坡脑顶,下雨剐去半匹岩”。20多年前,穿岩村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穿岩村群众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苦苦挣扎,生活充满了无奈。这里距离大方县城仅10余公里,但由于土地支离破碎,村民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到190公斤。百姓为了生活,大量毁林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汛期,都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百姓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穿岩村成为大方县生态建设试点之一。统一战线助力穿岩村生态建设,帮助引进资金600多万元,在村里打造“九驿生态园”。生态园内种植紫薇、海棠、梅花等十几个品种花卉8000余株,种植刺梨、核桃、冬荪、天麻、辣椒等经济作物4800余亩,百花争艳、果蔬累累,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如今,穿岩村改为穿岩社区,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8.6%提高到2022年的72.4%,爱林护林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昔日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换了“新颜”,成了全国石漠化治理的样板点。
毕节脱贫攻坚的实践,还见证了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驻村帮扶、社会力量帮扶等无数感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不断凝聚的各方合力,才有了协作帮扶的显著成效。国家有关部委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广州、深圳倾力支持毕节,近年来两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0多亿元,还派出挂职干部与毕节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1000多家企业帮扶1200多个贫困村,社会各方纷纷向毕节伸来援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毕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
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毕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注重发扬干部群众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海雀村位于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地处乌江上游,平均海拔2300多米,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战场,聚居着彝族和苗族群众。20世纪80年代,海雀村由于地处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养水不易、固土艰难,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百姓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当地有句顺口溜:“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家里无吃穿。”
海雀村的老支书文朝荣意识到村民贫困的根源是荒山,决定利用政府免费提供树苗的机会植树造林。村民忙着干农活,压根儿没闲心种树。于是,文朝荣白天干农活,晚上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种树。在文朝荣的号召下,300余名青壮年每天冒着严寒挖树窝、种树苗。百余公里的运苗路上,山路泥泞,大家风雨无阻。文朝荣经常三更半夜把洋芋煮好,第二天一大早背上山,给大伙分吃;看大伙实在太累了,他把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鸡蛋也拿了出来……
文朝荣带着村民在万亩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大家拿起锄头,背上背篓,上山种树,多年如一日,在上百个山坡种上1.2万亩华山松、马尾松。从村支书岗位上离任后,文朝荣担任义务护林员,精心呵护山林,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文朝荣被中央组织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一片绿海,三代传承。如今,儿子文正友和孙子文均福从文朝荣的手里接过担子,继续带领群众守好山林,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到5%提升至77%。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起中药材、食用菌、旅游等产业。村民祖祖辈辈守着的大山,不再是贫穷的根源,而是变成了“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文朝荣是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生动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在毕节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干劲和冲劲。2020年,毕节市共有1125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了2219个工作组,深入120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采取“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分级挂牌、责任到人”的方式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上下齐心、左右发力,干群一起想办法、找出路、动脑筋,携起手来激发“1+1>2”效应,顺利推动脱贫攻坚进程。
毕节干部群众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发扬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毕节19人获先进个人、15个集体获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受表彰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毕节脱贫攻坚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他们当中包括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定点扶贫挂职干部、支教教师、加工坊负责人、矿山救护队队长……这些人数年如一日奋斗在山村里,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毕节试验区成立30年来的扶贫实践肯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同时要求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在新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毕节找准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把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推动了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化屋村位于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是乌江南北两源的汇合地,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曾因悬崖峭壁阻隔而成为深度贫困村。以前,想走出村子,要么划竹筏沿江出去,要么徒手翻过上百米的悬崖,当地百姓称之为“手扒岩”,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不少村民以渔为生,经常带着渔具和网箱辗转于乌江上、中、下游,网箱养殖超载、饲料投放过量让乌江不堪重负。再加上沿岸磷化工产业的粗放生产,乌江被污染成“牛奶河”,江水变成乳白色,散发出腥臭味,百姓见了直摇头,称之为“污江”。
山是“手扒岩”,水是“污江水”。百姓靠山靠不住,靠水靠不住。山穷水尽疑无路,如何才能走向“柳暗花明”?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磷化工污染,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打了一场治污治渔的漂亮仗,千里乌江复清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毕节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针对化屋村的实际情况,政府给村里修了路、建了房,还搞起了旅游业。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新仁至化屋村的旅游公路建成通车,2022年新建成了2.7公里的休闲沿江步道。
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化屋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小卖部,还发展起生态养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越来越多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和以往完全换了吃法,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好了,旅游火了,产业旺了,经济就“活”了,村民干劲更足了。如今,村里的扶贫车间越来越大,苗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黄粑加工厂把传统特色美食做成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就近就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化屋村同全国其他脱贫村一样,大踏步行进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经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毕节全部如期脱贫,跨越了贫困的“乌江天险”。毕节7个县脱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如期出列、207.0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668元增长到2021年的12441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间间房、一条条路、一个个致富产业、一次次教育资助、一份份医疗保障和一张张笑脸。毕节贫困山区绝处逢生,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同步小康,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如今的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的重要指示,毕节干部群众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引,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合格答卷。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众号、学习时报
中国小康|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本网专家推荐:李伯祥(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约专家)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报刊分会指导支持、中经总网旗下传媒及主流媒体联合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国小康》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