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73

    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

    经济日报  2021-04-09 08:11  记者 祝惠春   浏览量:84167

    从黄浦江畔敲响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到如今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超过4100家,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市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五成,不到31年时间,我国资本市场走过了西方发达市场百年历程,成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产业升级的“领跑者”。

    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深化,基础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市场体系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稳步提升,双向开放的深度广度日益拓展,市场生态的向好趋势持续巩固。目前,我国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商品期货交易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资本市场以其应有的力量,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板块,迈出了“从0到1”的历史性一步。

    科创板的设立是对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试验”,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创企业提供高效融资途径,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在入口端,一些无收入、未盈利、存在双重表决权等原先无法在A股上市的科创企业实现在科创板挂牌,一批属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相继上市;在持续监管端,科创板设计了更为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再融资、股份减持、股权激励、自愿信披等制度,一系列创新性的市场化安排,为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供给。通过支持与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科创成色和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科创板的梦想,也代表了资本的魅力。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资本形成,追寻着那些充满成长空间的企业,融资、并购、重组,点燃创新制度,推动产业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让实体经济更加高效地创造社会财富。

    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渐趋完备,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普及市场经济理念等重要功能日益凸显,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深度持续拓展,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过21万亿元。特别是近年来,更加聚焦服务科技创新,通过改革推动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科创板开板以来,IPO融资金额已占同期A股的近一半,资本市场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明显增强。稳步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存续余额近16万亿元,融资工具品种不断丰富,有效拓宽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平稳推出了90多个期货期权品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有效发挥。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国家战略结合得愈紧密,改革的过程愈顺,凝聚的合力愈多,市场的硕果就愈丰。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注册制改革为“牛鼻子”。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实现监管转型,有效促进资本形成。

    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起步,再到创业板实施“存量+增量”改革,当下,注册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总的来看,注册制的相关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注册制改革取消原本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发行上市门槛,并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充分还权于市场,让企业“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市场根据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出自主判断。与此同时,以注册制试点带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覆盖企业上市“全生命周期”的基础制度改革,“全面注册制”就在不远的将来。

    注册制改革揭示了发展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呈现加快发展的积极态势。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直接融资存量达到79.8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其中,“十三五”时期,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

    “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畅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投融资协同发展,努力提高直接融资的包容度和覆盖面,用资本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主板蓝筹作为广大投资者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核心资产”的吸引力。

    这就需要切实办好科创板,持续推进关键制度创新;突出创业板特色,更好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推进主板(中小板)改革;深化新三板改革,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能力;稳步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规范发展场外市场;积极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

    高质量开放赋能新格局

    我国股市从仅有股票债券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从仅对内服务的封闭“小池塘”,发展成为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尤其近年来,随着金融扩大开放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引力场,有力赋能构建新发展格局。

    目前,行业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沪伦通、中日ETF互通相继落地,A股纳入国际主流指数的比重稳步提升。境外投资者持股市值不断提升,外资连续3年保持净流入。截至2020年,外资持股市值增至约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超4.6%。原油、铜、铁矿石等期货品种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看穿式监管等特色制度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跨境监管合作、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此进程中,市场发展的法治根基也在不断夯实。新修订的证券法2020年3月正式施行,在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大幅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刑法修正案(十一)获得审议通过,期货法立法取得重大进展。以证券法修订为契机,资本市场加快完善投资者保护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有效涵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持股行权、先行赔付、多元纠纷化解、支持诉讼、代表人诉讼等关键领域环节,为1.7亿投资者更好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红利提供有力保障。在2019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我国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8位。

    目前,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企业年金等境内专业机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超19万亿元,权益类基金比重在近两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5万家,管理资产约16万亿元。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市场资金结构呈现趋势性改善态势。市场监管和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尤其是去年以来,面对极其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的严重冲击,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实体经济潜力巨大、宏观环境总体向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也走过弯路、经历过坎坷,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完善资本市场治理还需久久为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时代,新征程,资本市场将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聚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核心任务,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切实增强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极贡献“资本力量”。

    【责任编辑:主编:王巡山】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