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智库】陈剑:评头论足话区域——中国各省市区经济数据十年比较分析

    中经总网  2025-02-02 20:53     浏览量:201628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加版权副本.jpg

    文/ 陈剑

    笔者手里有一张2014,2024两张全国各省经济数据表格。就此作一个十年经济数据比较概要分析。

    2_副本.jpg

    2024年全国各省市区GDP数据

    2024年我国GDP达到了134.9万亿人民币,全年GDP增速重回5%。

    2024年,中国经济排名位居前四位的省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后四位的省区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这八位排序十年间没有任何变化。排位顺序变化从第5至27位。

    一、长三角气势如虹

    2024年长三角经济圈四省市经济总量为33.1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134.9万亿元的比重约为24.6%。十年前这一数据是22.82%。十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在今后两年时间,长三角经济圈全国占比将超过四分之一。

    就四省市排位分析,十年间,江苏、浙江继续保持中国第2、第4发展位置。江苏与第一广东差距缩小。

    2024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广东省经济达14.16万亿元。总量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经济10.5%,是全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2024年广东经济增长只有3.5%,而江苏增长5.8%。江苏全年大涨6千多亿,总量13.7万亿。与广东差距仅0.46万亿。按照目前发展势头,随着粤港澳魅力大幅减弱,最迟三年,最晚五年,江苏将超过广东,跃居为中国第一强省。

    十年间,上海、安徽在全国排位都有所提升。上海从第12位进入第9位,安徽则从14位跃居到第11位。

    长三角作为中国引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以浙江为例,2024年浙江常住人口6647万,人口排位全国第八,是第4个总量超过九万亿的经济大省,整体的发展比较平稳。杭州、宁波为万亿城市,而绍兴、温州、嘉兴也在高速发展中。且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2024年,浙江共有2125家入围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10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还有87家上榜“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100家上榜“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向全国各省市区输出了上百万浙江籍企业界人士,他们为各地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二、中部省略有扩展

    中部六省,位于中国的“心脏地带”,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山西。一直以来,这片土地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扮演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角色。这里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还是人口大省的聚集地。

    2014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总量为13.86万亿,占全国的比重为21.13%。2024年,这一比重达到21.28%。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比小幅提升。六省,除河南外,排名也都不同程度提升。其中,2024年,河南与四川第五位争夺,惊心动魄。在2024年第四季度,从十年前的第5降至第6。河南以1000亿元之差,被四川反超。湖北从第九位升至第7,湖南第10保持不变,江西从18位升至15位,山西从24位升至21。

    在未来不太长的岁月里,中部六省在中国经济版图,仍有拓展空间。

    三、京津冀不尽人意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对京津冀发展抱有厚望。十年发展数据说明,京津冀发展不尽人意。

    2014年,河北经济位居全国第6。十年后,常住人口超过7400万位居全国第六的河北,经济总量已降至第13位,下降7位。创造了十年间全国排位降幅仅次于辽宁的省份。

    天津十年前位居全国第19位,2024年降至第24位。在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中,天津已告别十强。天津曾经是中国经济的领跑者,最高曾在1959-1960年排进前三。2014年,天津经济总量曾是北京三分之二以上。2024年,已经下降到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略强。

    京津冀三地,唯有北京排名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些许提升。从2014年全国排名第13位上升到2024年第12位。

    2014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10.32%,经过十年努力,虽然三地经济总量达到新的水准,超过11.5万亿多,但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地位则持续下降。2024年只有全国的8.55%。十年下降接近1.8个百分点。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十年间丢失的,几乎都被长三角给占了。

    分析天津和河北在全国比重下降,原因很多。诸如发展战略存有缺陷,传统产业转型难度大,区域协同不尽人意,创新转化能力有待提高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津冀地区营商环境不尽人意,不尊重市场内在规律,不尊重企业家的现象严重。例如,以河北为例,对河北保定市徐水区曾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养殖企业几十亿元合法财产的不当拍卖,违反程序正义,震惊全国,国际关注。直接影响河北乃至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反观北京,作为中国首都,需要花很大精力实现首都功能。特别是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排位有所提升,十分不易。这与北京发展战略明确,大力发展一核两翼,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2024年这三个行业对于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了8成。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呈现两位数增长,是全市首要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超过了2成。

    四、东三省直线下落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为8.96%。‌三省GDP总和为5.74万亿元,而全国的GDP总量为64.13万亿元。‌十年之后,东三省GDP总量为6.34万亿元(十年增加0.6万亿),东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约为4.71%。十年时间,东三省在中国经济版图降幅达到4.25个百分点,几乎可以看作直线下落。

    对三省排位进行分析,三省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辽宁降幅最大,从2014年的全国第7位下降到2024年的第16位,下降9位。黑龙江从20位降至25位,吉林从22位降至26位。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最强势的重工业基地,在新中国初期的1953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前十名里,东北三省中的两个位列其中,辽宁更是高居第二位。

    东北三省的问题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企比重过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大潮;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民营经济顺畅发展所需要的法治的公平的市场环境还有很大距离;过低的生育率和大量人口流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北未来发展不必悲观。笔者前几年去东北考察,感受到东北优异的生态环境。虽然东北目前面临大量人口流出和过低的生育率,也为未来东北再开发,再闯关东创造了条件。

    五、三省情况分析

    需要对这十年间一些特殊省份进行分析。

    (一)安徽青春奋发

    安徽既属于长三角,也属于中部省。安徽在这十年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十年前的第14位跃升到2024年第11位。2024年经济总量达到5.06万亿。距离前十,触手可接。

    安徽跳跃式发展,因素很多。依笔者看来,至少以下三方面因素较为关键:

    一是回江南。安徽历史上属于满清时期的江南省。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区域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安徽全省加入长三角。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重回江南,融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圈,十分有利于安徽长远发展。安徽有“圈”,这是安徽发展的巨大利好。由于提供了广阔腹地,也直接推动了长三角整体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2021年1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公布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将八个江浙沪强市区,对口帮扶安徽皖北八座城市。用强市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动皖北八市经济发展。皖北地区是受到产业辐射较弱的地区,开展对口帮扶,有利于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以滁州为例,笔者了解到,那一天安徽滁州鞭炮响了一夜,滁州人民盼望南京帮扶得以实现。这10年,滁州强势崛起。年均增长9.4%,2021年迈过3000亿元台阶,2024年突破4000亿大关,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升至全省第三。滁州以“黑马”姿态跃居全国百强城市。与中央这一战略直接相关。

    3_副本.jpg

    合肥全景

    三是省会合肥的带动作用。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增速最快的城市是合肥。合肥在2000年的时候,全市经济总量约为369亿元左右,排名全国第97位,到2024年的时候,经济总量达到了1.35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9位。在过去的24年时间里,合肥经济总量翻了36倍。合肥选择了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极大提升合肥市的经济实力,也辐射影响和带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二)贵州成功逆袭

    4_副本.jpg

    十年前,贵州位居全国第26位。十年后,贵州排位进入前22位,上升了4个台阶。贵州的逆袭之路,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贵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二是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贵州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均有新的投资和亮点。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贵州已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之一。高速公路密度跃居全国首位,村级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三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这是贵州发展的亮点。贵州通过“千企改造”“万企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了大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10年间贵州的GDP增长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时在全国位列前茅。并终于结束了人均GDP倒数第一的600历史(从明朝建省开始算)。

    贵州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逆袭之路。

    (三)海南稳如磐石

    2024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7935.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在全国稳居第28位。

    海南自1988年4月13日建省,从当年的57.28亿达到今天水准,增长了139倍。自己与自己比较,增长速度惊人。但如果与其它省份相比,海南在全国的位序一直保持不变,始终位居第28位,一直高于位序没有变化的宁夏、青海和西藏三个省区。

    1988年建省之初,海南GDP为77亿元。同期,广东省生产总值1155.37亿元。海南约为广东的0.0667;2024年,海南仅为广东的0.056。这个数据对比显示,如果海南当时不建省,留在大广东境内,或许海南的经济发展会比建省还要好!

    不同于宁夏、青海和西藏,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海南与其余4个经济特区作一比较,例如深圳,1987年,海南建省之初,深圳经济总量55.9亿,海南57.28亿元,海南高出深圳1.38亿。而到了2024年,深圳经济总量为36801.87亿元‌,海南只有深圳的21.56%。深圳几乎是海南的5倍。

    海南建省36年的发展,怎样评价交出的成绩单,不同的标准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不管以什么标准,海南的发展不尽人意,应当是普遍共识。在此期间,多省GDP排名出现了蹦极上升。而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始终岿然不动,能够说成绩很好吗?

    海南发展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内容:小政府大社会的初衷演变成当下的大政府小社会,从当年海南几十位厅局级公务员到今天发展成为几百位厅局级领导,官员过多,对经济活动干预太多,不利于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不发达,营商环境不尽人意;大量从中央部委干部下派到海南短期挂职做法弊端过多;包括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主要决策部门对海南究竟怎样发展,发展什么才能彰显海南优势,始终缺乏一以贯之的明确思路,且飘忽不定,一会儿国际旅游岛,一会儿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免税港、自由贸易港等;产业结构发展始终缺乏清晰思路等等。

    2021年4月海南出台的“十四五”目标曾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GDP增至一万亿元!现在看来,海南距离“十四五”目标差距甚远,难以实现。

    目前海南正在大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2024年12月17日,领导人对海南发展又做出重要讲话,意义重大。问题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如果不能够在“自由”这个关键词上下工夫,在当下国际环境并不十分有利情况下,不能实现市场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包括吸引国际资本的充分流动,并辅助于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海南整体发展要想取得突破是不现实的。

    六、几点启示

    1、只有民营经济才能够改造中国,发展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活跃的省份,无一例外,都是有一个愈益强大的民营经济,且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而那些对民营经济,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家缺乏尊重的省份,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的地区,经济持续下行也是大概率事件。

    2、尊重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政府如何发挥好的作用,重要的是尊重市场,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够取得成效。看看十年间跳跃式发展的福建、湖北、安徽、贵州,陕西等省份,没有例外。

    3、得县域,稳天下

    分析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排行榜,可以看出,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全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和谐程度也大幅提升。例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广东特征是镇域经济发达,同样属于县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发达,没有严峻的三留问题(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社会和谐程度大为提升。

    6_副本.jpg

    2014年全国各地GDP数据。

    (本文作者陈剑: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执行主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主编, 现代化研究专家,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6-7届副会长),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兼秘书长)

    中经总网 世界品牌研究院 竖版 品牌展播 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jp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世界品牌研究院

    世界品牌研究(工作)办公室

    (备案编码:11010910200873)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郑建华 刘信春 

    本网智库专家推荐:陈剑(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执行主任,《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主编,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健康中国秘书长)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报道):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办公室©、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内部简报】-组织专家企业家考察团走进企业交流合作

    ■世界品牌研究院 简介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世界酒店联盟WHA简介

    ■ 合作推介|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介

    ■ 合作推介| 博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中经总网》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