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69

    李闽榕: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关键

    中国经济报道  2021-11-07 23:34     浏览量:126517

    原题: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关键

    ——访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李闽榕

    0.png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已极大影响了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直接财富。”得知《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是因为采访科技创新的话题而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本身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中,科技成果评价至关重要。

    早期当兵入伍、后又长时间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工作过的李闽榕,退休后经组织批准,创办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并受聘担任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联络部金砖国家智库中方理事会理事、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等职务。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李闽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今年5月21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总书记关于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科技乃至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全国上下必须将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李闽榕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和科研机构、企业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4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位居世界第二,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研发经费持续增长,为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资金保证。强大科技资金的支持和科技人员的艰苦拼搏,使我国科技产出水平实现了持续提升,取得了不少辉煌成就: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科学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扩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一批在世界上占据制高点的重大成果;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汇聚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之一;高速铁路、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

    最大不足是成果转化率低

    在看到科技创新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直接财富。截至2020年底,中国专利授权量累计2271.6万件,专利有效量累计1159.5万件,专利失效量累计1112.1万件,失效率达到48.96%。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统计数据未全面发布),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转让1.70万件,仅占全国技术交易项目总数的3.5%;技术转让总值2188.9亿元,占全国技术交易总值的9.8%。

    细致严谨、心系国家发展的李闽榕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着研发与生产相脱节“两张皮”问题。首先是科研机构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科研机构负责研发、企业负责生产的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科技研究机构只负责研发,不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认为那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国家没有赋予自己这方面的职责,也没有给予这方面的资金,因此在科技研发方面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只是将研发成果用于论文发表、申请专利、参与评奖和职称晋升等,导致专利与市场脱节,能用于企业生产的成果十分有限。其次是企业方面的问题。企业认为自己是生产部门,国家没有赋予自己科技研发的职责,也没有给予这方面的资金,只愿意承接成熟可行的科研成果直接生产。而科研机构只提供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科技成果,在技术可靠性、稳定性、成本和标准化等方面与进入市场的成熟产品相差甚远,企业还需要进行产品中试、后试。而要进行产品中试、后试,就必须加大对实验设备、人力的投入,同时还会面临试验中的风险,这些也都是企业难以承担的。

    李闽榕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必须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本身也同样面临着需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为许多人所忽视。深入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科技研发和生产“两张皮”导致科技创新难以形成规模化、集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从而也就难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进而也就推动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科技研发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金砖国家智库、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行动专家组的工作经历,使李闽榕的眼界和思路更为广阔、睿智而深刻。他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先进国家相比长期偏低,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与之相比也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决定了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大力推动创新发展,才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竞争优势。

    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迫切需要走上一条快速、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新路,形成规模化、集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态势,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提升中国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

    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李闽榕表示,随着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和区域间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一方面要求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需要加快与国际接轨,抢占科学创新制高点;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我们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加强和深化对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研究,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以科学、先进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为利器,积极参与国际评价,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扩大国际影响,争取与国际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国评价“话语权”,努力加快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步伐。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的指导下,组织相关专家从2016年10月开始研究、制订《中国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标准(草案)》,并据此组织专家对“清洁含氧燃料聚甲基二甲醚”“城市智慧供暖”等科技成果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李闽榕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介绍了中智科评中心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探索总结形成的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科技创新服务配套、带资金基金支持、带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四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新模式既有效避免了高新技术单个项目在一个地方落地缺少上下游配套支撑、生存发展困难较多的窘状,也能够促使一个地方尽快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集聚区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主导产业;既有效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在一个地方落地和发展需要的上下游配套支撑比如科技人才、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交易、标准认证等创新服务支持,又有效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区建设发展的专项资金难题,同时还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带来了“心仪”的央企和大型国企合作,以能够实现创新项目效益的可持续化。

    李闽榕表示,应新时代的建设需要,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未来将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不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刘越山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