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9月1日讯(王文慧)近日,航空工业题材电视剧《逐梦蓝天》在中央一套、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播出,该剧由中央电视台、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
《逐梦蓝天》一部带领中国人民翱翔长空的航空史诗佳作。讲述了三代航空人怀揣理想和激情,用生命和青春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蓄力,全景式再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天安门的上空,歼-10、歼-11、歼-20等诸战斗机进行飞行表演,空军编队在蓝天之上划出曼妙的舞姿,向世界展示中国航空工业的先进水平。然而在建国初期,我国航空技术还十分落后,航空物资也十分匮乏,从制造米格-15的副油箱到“蓝天101工程”试制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成功试飞,再到“轰-B”(原型:轰-6)计划以及其它诸多新型飞机的完美落成,中国航空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英雄路。
前后不过70余载,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所有航空人用实践行动、理想信念生动写就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8个大字。
《逐梦蓝天》的热播引发了诸多网友热议,不少人表示“这部剧的笑点、泪点、燃点拉满。“看这个剧之前都不知道原来中国航空事业从0到1这么艰辛”,“以前其实对主旋律的电视剧不太感冒,今年从《觉醒年代》开始,到最近看的《逐梦蓝天》认认真真地看,越看越有味道,都不带快进的。”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逐梦蓝天》把航空人的奉献精神刻画到了极致。
导演李云亮是军工后代,他说:“剧中有很多故事,我都曾经在家里看到过,而无论是我在家里看到的,还是剧中三代航空人所展现的,一以贯之的就是奉献精神。”
这些为中国航空工业奉献生命的人,正是诸多航空先辈的缩影,他们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永远地浇筑在了航空事业的伟大丰碑中。
一腔热血献身蓝天,化作砖石浇筑伟业
逐梦蓝天的原型们
《逐梦蓝天》通过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生动的呈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从零起步,到如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同台竞技的艰辛奋斗历程……
在展现赵德良完成著作手稿去功勋园然后溘然长逝那场戏里,借着解说志愿者的口,说出了一系列航空设计大师,而这些设计大师名单里,除了剧中人物外,就都是我国航空工业的真实人物了。
当然,在剧中赵德良见志愿者对飞机介绍详实,就问他是否知道这些飞机的设计师,当对方说出秦天、赵德良却没有说出徐不周的名字后,他着重向志愿者指出了徐不周的重要性。但是,志愿者提到了黄志千,而黄志千其实是徐不周的原型之一。
电视剧人物形象徐不周
根据,中国航空报的报道,这部剧有着很多隐含的细节。当然也包括人物原型。
417代表着什么?
《逐梦蓝天》的主要情节发生地是“417厂”。
417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厂所代号,而是因为4月17日这一天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创建的“生日”!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因此,用417厂来作为故事的展开地,令人不得不赞一句:剧组太有心了。
航-20首飞的故事
电视剧一开始,以航-20首飞的场景作为引入。
航-20的原型,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且已经服役满五年的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
电视剧中观众欢腾相拥的情景,也真实地再现了运20首飞时的场景--
2013年1月26日的运20首飞现场,当飞机首飞成功后,时任航空工业副总经理、运20项目行政总指挥耿汝光忍不住流泪满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航-20首飞成功后,剧情就从老人的回忆中拉回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工作人员向周总理汇报说能参加阅兵式的飞机实在太少了,周总理说:“一遍不够,那就飞两遍吧……”
1962年6月,周总理在视察国营松陵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沈飞),听取歼6飞机性能介绍。
七十年来,航空人深深铭记曾经的困苦……在往后的每一次阅兵典礼上,航空人都以用更快、更新、更强大的航空装备,回应周总理曾经的期待。
蓝天101号与中0101号
在《逐梦蓝天》第9集中,1956年7月,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蓝天101号首飞成功。
这个真实的日期背后,也有一型真实的战机首飞成功--1956年7月19日, 全部采用我国自制零件的第一架飞机歼5首飞成功,并于当年9月开始批量生产。这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这架飞机被命名为“中0101”号,“中”代表中国,“01”代表首批,第二个“01”代表首架。
此后不到一个月,我国首个飞机设计室正式成立,设计室成立不到两年,便研制成功了我国首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开创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
接下来我们看看可为人物原型的哪些科学家。
航空工业第一代设计人员在歼教1前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1958年9月,中国几名优秀飞机设计师黄志千(右二)、徐舜寿(右三)、叶正大(左一)同苏联专家马尔道
徐舜寿(左二)--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组、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特别研究班。
徐舜寿:曾赴美学习航空工程,留学期间曾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并曾参与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1946年8月,徐舜寿回国。
徐舜寿不仅是我们一飞院的一代宗师,也是我国飞机设计领域的一代宗师,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曾领导或参与了新中国几乎所有飞机设计及仿制工作,其中自行设计的型号有:歼教1、初教6、东风107、雄鹰302(即强5前身);仿制的型号有歼六、歼七、轰六、轰五改、运七等。他撰写了《飞机性能捷算法》,编译了《英汉航空工程名词字典》,翻译出版了《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学》,他在“文革”逆境中抱病编译《飞机寿命》,首次系统地介绍飞机结构的疲劳问题以及“安全寿命”设计原则,他亲自组织编制了《基本功大纲》和《设计员手册》,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飞机设计依据。他慧眼识才、知人善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顾诵芬、屠基达、陈一坚、管德、陆孝彭、程不时、陈嵩禄、郭松林、黄德森、高忠社、钟定逵、陈绍猷、吴克明、龚国政、付大卫等。
黄志千--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专业 。
黄志千:1943年10月,他赴美国康维尔(CONVAIR)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参加了B-24轰炸机的设计、制造和240型双发运输机--"空中行宫"的应力分析工作。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他进入密歇根(Michigan)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后赴英国学习航空工程。留学期间,他参与设计的“流星”喷气式战机试飞成功,并创造了当时飞机飞行速度的世界纪录。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黄志千离开英国,辗转多地,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陆孝彭--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孝彭:曾赴美学习航空工程,并先后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并参与舰载喷气式战斗机的结构设计。后又被派到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继续开展飞机设计工作。期间,他提出的新型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被格洛斯特公司采纳并投入研制。1949年,陆孝彭回国。
吴大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
吴大观:曾留美学习航空工程,并先后在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美普惠普惠公司工作。在美工作期间,中国人被看不起的经历极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1947年3月,吴大观毅然回到祖国。
顾诵芬
顾诵芬--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他参加和领导了多种飞机的仿制工作和新飞机的设计,并亲自担任了“歼2”飞机的总设计师,他从1964年开始接过黄志千未完成的事业,开始担任“歼八”的气动设计工作,后来他被誉为“歼八之父”。
陈一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61年前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机身室工作,担任主任;1964年调到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1980年被航空工业部任命为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飞豹"(歼轰-7)飞机型号总设计师;1986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飞机设计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名誉院长。
马凤山--1952年提前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
1952年大学三年级提前毕业的马凤山,走向了轰炸机和运输机的设计领域。1964年马凤山调任西安飞机制造厂设计科副科长,后来担任设计副所长。1970年开始调往上海开始设计“运十”,马凤山担任技术总负责人。
马凤山,上海,1979年
1959年5月,马凤山奉命加入了去苏联喀山图-16飞机生产厂考察飞机强度计算及静力试验情况的团队。他们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批轰炸机留苏团队。因此,后来的“马凤山笔记”就成为我国设计“轰6”的绝密资料。今天的“轰6”大家族以及大飞机事业,都是马凤山他们创造的。马凤山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第一件事是考试考进了交通大学;第二件事是毕业后在当检验科副科长的时候计算了一下松花江一号的气动布局;第三件事是在苏联听课的时候顺便记了一本笔记,就是这些很微小的事情”。
陆颂善--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
陆颂善是在国家开展轰炸机项目的背景下从沈飞调往西飞的,调前是沈飞的副总工艺师,调来担任西飞总工艺师,后来逐渐成长为西飞的工程和主要行政领导者。曾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49年回国,曾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后进入沈飞。1958年随团谈判苏联图-16轰炸机生产技术转让问题并参观了喀山飞机厂。陆颂善从事飞机制造技术管理工作近40年,先后参加组织和主持歼5、歼教1、轰6、运7、运8、70工程等多种飞机的试制生产技术工作。主持轰6、运7飞机的改进改型,组织攻关解决了技术关键,发挥了技术决策作用。60年代初,从英国引进用明胶板绘制模线及用光学望远镜安装型架技术,用于轰6机试制取得成功,很快在全行业推广。坚持“航空为本,飞机为主”,积极开拓国外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质量管理、技术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取得显著技术经济效益,为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屠基达--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屠基达1951年自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即投身初创的航空工业,历任哈尔滨飞机厂设计员、设计科长,沈阳飞机厂“初教6”、“东风107”飞机主管设计师和成都飞机厂设计所所长、总工程师及“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歼7IIA”、“歼7M”飞机总设计师。1956年,调往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承担歼教1的机身设计;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1958年初,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主管设计师,从设计第一张图纸到原型机上天,只用了72天。初教6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并投入生产的机种,此后连续生产30余年、累计交付2000余架。1960年,调入成都飞机厂,担任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主任设计师,1964年首飞成功。1966年5月8日,在歼5甲基础上发展的歼教-5研制成功,随后连续生产20余年,共生产了1000多架,成为中国空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成为空军八一表演队专用机,成为中国主要出口机,先后出口10个国家。1969年开始,他主持歼7飞机的改进,从I型、II型到出口的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其中,歼-7M是当时中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1984年至1993年间,还主持了歼-7CP、佩刀Ⅱ、超七的国际合作设计,为超七项目、即后来的枭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将屠基达的名字永远和歼7系列飞机联在了一起。
程不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
在40多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他负责过许多不同类型的飞机的总体设计,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喷气式大型运输机"运-10",c919客机等 。
运-10飞机经过长江上空时,试飞机长王金大(右)与程不时在机舱中交流。
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该机是20世纪唯一飞抵世界屋脊西藏拉萨的国产飞机)。负责起草中国第一部适航标准,负责中国第一架获适航审定的飞机"运-12"的适航技术审定、负责飞机设计大型软件工程、主编飞机设计手册。学术上在中国领先进行了"系统工程"、"设计参数优化"、"突变论"等研究,所提倡的"参数优化方法"使飞机设计从经验设计转向参数设计。
……
电视剧里说”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如今航空人仍在砥砺前行。
大场基地,2015年
国之大器,丹心铸剑! 向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综合自央视剧评、春源视界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