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智库汇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中经总网  2024-04-28 14:33     浏览量:222308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国家级项目及政策资金申报副本.jpg

    作者| 李智永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新概念,但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得来的,它的提出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同时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理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

    00 中经专家智库.jpg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村要逐步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二是农村要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三是农村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四是城市和乡村要各美其美、协调发展。[1]这是从生活、生产、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的论述,其中生态环境方面强调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总结学界的相关阐述,对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认识大多都是从生活、生产、社会及生态四个方面进行阐释的,只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连宏萍认为,宜居生活空间,要包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温啸宇、彭超则强调和美乡村要注重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家风乡风民风明显改善,有序推进移风易俗,积极打造文化产品、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可以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层面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要从更高的哲学维度进行阐释。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概念。虽然宜居侧重于生活和生态,宜业侧重于生产,和美侧重于社会和文化,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也体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首先,生产是生活的基础,农村只有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留住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安居才能乐业,宜居是宜业的重要条件,农村必须有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能留住人,人们愿意去农村生活才会有意愿投资生产。再次,农村的生产生活要兼顾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生态环境也是农村的最大优势所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可能达到城市的水平,自然生态、田园生活是农村的优势,也是很多城市居民去农村的期待。同时农村是涵养生态的主体区,如果农村的生态被破坏,整个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生产和生活都不能破坏农村的生态。最后,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宜居宜业的重要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吸引人口和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虽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但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农村的生产活动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等,都会造成面源污染,严重情况下,地下水会被污染,无法饮用;一些地方大量使用拌种剂,导致鸟雀蛇鼠绝迹,严重破坏生态链;一些地方种植蔬菜,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些地方大规模搞养殖,牲畜粪便处理不当,臭气熏天,滋生蚊虫;一些地方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及时处理等等。总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基层治理,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和美”的提出使得对乡村建设的要求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和文化层面。“和美”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物理环境和硬件设施改善的议题,更是一个关于乡村居民精神生活、道德修养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层次议题。首先,“和美”乡村建设秉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哲学观念。“和美”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外部环境美丽。这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生产的增加、生活的便利,更要重视生态环保。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涵养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和美”乡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包括乡村居民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乡村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稳定。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践行诚实友善的社会公德,弘扬和谐的家庭美德,追求健康向上的个人品德。此外,“和美”乡村建设还关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广现代文化理念,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决胜脱贫攻坚之后,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包括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社会治理等等方面的内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包括产业兴旺,也包括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的内容,是对乡村建设行动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是指导下一步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南,在党建设农村、振兴农村的理论和行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党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既要看到宜居、宜业、和美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当成是一个整体去把握和思考,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现实矛盾,必须切实处理好这些关系,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建设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逻辑

    我们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依靠农民取得并巩固了政权,农民与我们党血脉相连,我们党也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就提出“农为党本”“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

    20世纪50—60年代,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大会战,建成一大批防洪灌溉基础设施,并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激发了农村活力,成为浩浩荡荡改革开放大潮的一部分。2004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思路。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我国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把握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特征,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部署,也必将在党的“三农”工作的理论和政策中占有重要位置。

    纵观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从改造农村到建设农村,再到解放农村、扶持农村、乡村振兴,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中央做出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的判断并贯彻落实下去,最终形成了我国农村的现状。例如,抗美援朝结束之后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土地兼并造成王朝更迭的循环怪圈,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零散经营,既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又影响战时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的问题。同时,这种社会主义改造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兴水利建设奠定了社会组织基础,为农村支持城市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也造成了农业生产领域没有活力、农村长期落后、农民利益得不到补偿等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但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农业危险的问题愈加突出。

    同时因为我国工业和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党在2004年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不断没落、人口严重流失、耕地撂荒等问题依然突出,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可以说,我党的农村政策注重现实需求,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历史逻辑,例如,我国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制度没有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没有变,农村自治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可以说,党的农村政策是综合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要求所做出的战略安排。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乡村振兴的必然任务。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逻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契合了农村的变化和需要,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经过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行动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例如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硬化路、柏油路等铺设到村到户,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灌溉设施等建设不断加强,有效解决了农村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农村用电更加稳定,通讯网络覆盖更广。截至2022年,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动力电,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50%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的自然村比例超过91%,绝大多数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22年,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76%,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总体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2]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如道路需要拓宽,饮用水要保证安全,5G需要普及,生活污水处理率需要提高,智慧农业设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需要向城镇看齐等等。总体上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需要提档升级,但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人质疑,乡村建设是浪费,农村本来人口就处于流失状态,很多农村只剩下几个老年人,没有必要浪费有限的财政资金建设农村。

    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安排,不能“撒胡椒面”似的分散投资,另一方面要在“人”的问题上下功夫,要想方设法“留住人、吸引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契合了这一要求。而要维持甚至吸引人口流向农村,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要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至少要达到相当于城镇的水平,才能留住人。农村的生态环境美、社会环境优,才能吸引来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之外,把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也纳入了乡村建设的范畴,一揽子解决农村发展瓶颈和人口流失问题,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是恰当有效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步骤,也是党中央根据农村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和美美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第0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452号建议的答复

    【作者:李智永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JC009)的阶段成果】

    中国小康|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1.jpg

    中经旗下网络传媒及联合媒体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国小康》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数十家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 合作推介| SPAC国际金融中心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