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自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的《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
近期,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园区发展水平,以问题为导向找差距、以示范为引领促提升。
百强园区中,共有52家高新区、48家经开区。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共有54个千亿园区,即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较上年增长6个;
67个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较上年增长2个;
49个园区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较上年增长9个;
评价指标
基于对有园区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把握,兼顾考虑指标的可获得行、交叉对比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共设置五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以及八个加分项。其中科技创新和产业跃升指标权重较大(各占30%),整体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高新区优势明显
聚集度较高
共有52家高新区、48家经开区。头部1-30名中,高新区占17席,经开区占13席,高新区优势明显。
以1-30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为例,入围高新区是入围经开区的约10倍。剔除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三大头部高新区的影响,其余14家高新区与13家经开区的差距也近4.7倍。
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之外,入围经开区与入围高新区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上差距也较大。
此外,高新区的集聚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具体来看,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52家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达379336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的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2714家,占所有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81%;上缴税费达15295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上缴税费的72%;出口额达42264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2022年末,据统计有177家高新区)的81%。
东西部差距仍较大
但比往年稍有缩减
百强园区中,入围数量、经济总量、进位情况等反映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区域分布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入围园区数量分别为57、21、15、7家,相比2022年,东部减少1席,中部增加1席,东北、西部数量仍较少。
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2023年东部入围经开区GDP分别是中西部的1.78倍、1.71倍,东部入围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是中西部的1.82倍、1.73倍,差距仍较大但有所减小。此外,东部与中西部国家经开区在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指标上的差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从进位情况看,以湖北、安徽、江西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进位较为明显,西部进位不明显。东部地区中,江苏、山东和浙江腰部和尾部入围园区位次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都市圈中心城市园区独强
部分省经济强而园区不强
仅从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8个国家级都市圈(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沈阳都市圈)看:
第一,西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除中心城市有入榜园区外,都市圈覆盖的周边城市均未有园区入围。
第二,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成都、武汉、南京、长沙等中心城市均有园区入围,但非中心城市仅有部分园区入围。其中,成都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德阳经开区入围,且处于百强尾部(98位),眉山、资阳尚未有园区入围;武汉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黄石、鄂州有园区入围,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均未有园区入围;南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镇江、芜湖两地有园区入围,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等未有园区入围。长株潭都市圈中,湘潭尚未有园区入围。
第三,重庆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园区入围情况整体不理想。
同时部分省份也存在经济强园区不强的现象:
例如,2022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位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前十省份。但从十大省份百强园区入围情况看,福建省、河南省入围园区的数量不多,均只有3家。山东、湖南两省入围园区的实力不强。
转型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对2023年百强园区在产业集群建设,集约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以及产城融合、企业服务等加分项的得分情况看,总体较不理想。例如,
在三化转型上,多数园区的发展举措以落实省市级总体部署为主,但在实际推动中存在“不敢转”“不愿转”“不知道怎么转”的问题,且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在产城融合上,探索了“政区合一”“多区合一”“整合升级为新区”等多种模式的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过程中暴露的人员编制、薪酬激励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消化解决,在促进产城融合上的实际效果仍未有定论。
在企业服务上,多数园区加分主要集中在“政务服务”改革,但在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企业服务构建上的部署明显不足。
建议
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集聚区,百强园区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主战场。赛迪顾问认为,新时代下,百强园区发展应重点做好“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开放化”。
高端化方面:一是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数字化方面:一是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推动园区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和能源管理数字化。二是探索建立以园区CIM平台为底座的智慧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率效能。三是推动政策供给从“给优惠”向“育场景”转变,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融合化方面:一是要以一二三产融合,带动产城融合,以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产城融合。二是围绕新型消费需求布局新业态,同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
绿色化方面:一是要加快新能源供应。二是加大“存量空间挖潜”,推动存量空间再布局,开展盘活路径再研究。
开放化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外资企业服务机制,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是支持园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国际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全链条国际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