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县域经济】成都温江绘制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如何既有“参天大树”又见“茂密森林”?

    中经网  2023-07-11 21:31     浏览量:171293

    IMG_7876.jpeg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省市纷纷跟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县域经济要如何参与到这场大棋当中?

    1.jpg

    成都市温江区

    作为全国生物医药强区,成都温江区的产业发展正蹚出新路。就在不久前,温江召开的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将坚持一手抓地标产业提能升级、一手抓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成势,加速构建“姓温有据”(产业画像“姓温”、产业选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个兼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产业构架拔地而起。

    十年前,温江就因抓住产业发展窗口期,转身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佼佼者。眼下,温江生物医药已然成为具有全国显示度的“王牌”产业,其核心载体成都医学城,今年成功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TOP10行列,并连续两年入选最佳生物医药园区。

    眼下,新产业机遇正在酝酿,更多产业门类在温江加速崛起,使其步入新一轮产业发展的路口。

    不久前,四川举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工作;成都发力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温江再谋划产业发展,是主动担当的有力举措,更是构建“姓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价值的重要一步。

    在现有产业高峰的基础上,温江如何拔地而起更广阔的产业高原?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看来,通过多年发展,温江已累积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随着城市发育愈加完善,城市功能对产业支撑更强大,特别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特而精”产业,将有望实现新一轮增长。

    创新驱动

    推进科创“关键变量”转化落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地纷纷发力,以期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几天前,成都举行的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上,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至新的高度,以期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外界看来,成都此举意在盘活当地的创新优势,重塑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如成都市发改委主任王锋君提到,一个破局点是成都不断成长的生物医药产业,其中,去年10月正式在温江揭牌的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则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探索者。

    从组建者看,中心“大咖”云集,横跨科研、产业两端:既有生物医药代表企业科伦博泰牵头,又有全国多家知名医疗科研机构和医院共同“联手”。而作为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唯一布局的国家级生物靶向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中心也重任在肩:通过开展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和临床亟需重大疾病治疗领域药物的攻关,既要实现“自我造血”,又要推动技术成果向行业转移和扩散。

    这样一颗生物医药创新塔尖的“明珠”,为何会在温江破土而出?

    细看温江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关键词”。以创新药产业为例,温江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个、省级研发平台19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2个,汇聚药明康德等研发型企业160余家。

    2.jpg

    “天府粮仓”温江稻菜现代农业园

    创新要素在温江富集,不仅发生在医药领域。再如温江具备优势的现代都市农业,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园去年获评省级大学科技园,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亦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而就在不久前,由温江组织申报的成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验收评审及结果公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

    种种迹象显示,温江正蓄势待发,加速迈过科技推动产业升级的临界点。顺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则成为温江下一步工作重点。

    数据显示,去年,温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期评估全省第一、获评2022年度优秀省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区技术(输出)合同登记突破32亿元。眼下,温江进一步提出,将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实体支撑

    全力推动制造强区建设

    当科技要素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意味着产业布局有望迎来新一轮调整期。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成功者总能踩准每一个风口,借机丰富经济发展的储备库和增长点,为下一个产业引爆点做好准备。

    3.jpg

    温江夜间消费经济

    企业对市场变化总有着最灵敏的嗅觉。几年前,注意到生物医药的发展机遇,作为产业园区运营商的联东U谷谋划投资温江,到现在已经落下“三子”,围绕生物医学产业布局。其中建成的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一期占地100亩,已全部完成招商。

    但在联东集团助理总裁兼四川公司总经理余明洪看来,温江的产业机会不止于此。他曾多次为温江发展建言献策,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领域打造新的发展极核,并希望探讨进一步合作可能。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在医药产业的参天大树下,更多茁壮成长的“碧螺春”正在温江不断“冒尖”。从代表科技型企业新生力量的“专精特新”企业中可见一斑——截至去年,温江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0家,除占绝对优势的医药企业外,包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的“领军者”亦加入到温江产业的一盘棋当中。

    在显示度颇高的生物医药产业之外,温江还希望培育更多“明星”产业。在最新的规划中,温江产业发展要既攀“高峰”又筑“高地”,既有“参天大树”又见“茂密森林”。

    4.jpg

    成都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

    温江坚持创新为要、实体为重,以“3+6”现代化产业体系筑强高质量发展根基。具体而言,包括打造医药健康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现代都市农业三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地标产业,以及培育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印务轻纺产业、现代商务产业、文体旅游产业、数字经济产业6个具有强劲支撑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余明洪看来,温江此举“有传承、有发展”。9个产业的确定,既有科学研判和深刻洞察,又有温江深刻的烙印,能看到其在产业发展上一以贯之的谋划,符合实际发展规律。

    构筑产业“四梁八柱”后,温江还将逐一绘制产业全景图谱,细化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规划图变为施工图、任务书。由此,全力推动制造强区建设,到2027年的目标为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8%。

    融合发展

    释放产业网络综合效益

    从1到9,一张更为立体的产业全景图在温江徐徐铺开。而当各个产业连点成网,还将让温江迸发出乘数级的创新动能。

    回顾硅谷的创新模式,在各类创新科技的耀眼光芒之下,来自大量制造细分行业的共同创新和商业化突破往往被人忽视。但正是来自光学、化学、净化材料、各类机械等行业创新的叠加互补,最终才是硅谷在全球第一轮芯片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

    融合发展在当下正变得更为重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分析指出,通过产业的高度集群,将能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的增长极,从而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5.jpg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事实上,温江医药产业已步入融合创新的快车道。几天前,温江对外发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城市机会清单,“三医+AI”成为其中一大特色。而此前,极至科技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元匠科技量子生物制药先进计算等企业已先一步落地,背后则是AI与医药互促发展的局面。

    纵观温江更多产业的发展路径,无不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未来更将因融合而迎来新的发展前景。

    比如,绿色食品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这两个地标产业,恰好互相促进、齐头并进。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上,温江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保鲜储藏、冷链运输等高附加值产业,做精做优“温江大蒜”“温江酱油”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持续提升“鱼凫尚品”“川农牛”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而农业产业链还继续向三产延伸,温江还将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并基于此探索“林盘+”“绿道+”“公园+”“园区+”等运营模式创新。

    6.jpg

    温江城市景观

    再比如,温江基于区域内西南财经大学的现代商务产业优势,搭建以金融服务、财务服务、商贸服务为特色的云上“天府商务服务区”。据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擎介绍,纵向上,企业发展全过程均能找到伴随式服务;横向上,借力西南财经大学优势学科资源,还将为企业提供金融、财务、商贸等专业服务。

    而在汤继强看来,接下来,产城融合还将为温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

    如今,工业发展已不再囿于传统厂房形态,都市工业正在为城市打开聚集各类资源要素的窗口,反过来说,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之间产生更深刻的关联。汤继强指出,未来温江城市发展还将进一步向功能优化、环境优美、发育良好方面推进,而一旦城市要优化发展,就可能带来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机会,更是新一轮经济增量。这也将是温江面临的新机遇。(文/伍养)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