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84

    弘扬先贤精神 热心公益事业——记汪二镇热心公益人士陈兴财先生

    中国经济报道  2021-12-09 00:45     浏览量:192493

    文/ 饶正清

    1.jpg

    【人物简介】陈兴财,1936年4月生,初中文化,铅山县汪二镇人。195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铅山县计划委员会、农业局等单位供职。1962年因父亲年事高,家庭吃饭人口多,微薄工资难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开支,后经组织批准退职回乡务农。

    1967年,陈兴财先生先后在汪二人民公社手工业综合厂、多种经营办公室、农科所、农工商联合公司任职。1995年在汪二乡农工商公司经理兼乡企办主任位上退休。

    1996年至2004年他连续当选三届县政协委员;2013年后,先后任汪二镇老年体协副主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铅山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火田村片区道德法庭庭长、调解委员会主任。

    2002年当选为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6年组建铅山县陈康伯文化研究会,并当选为首任会长;2018年被授予江西省历史学会荣誉会长。先后被评为铅山县优秀政协委员,全国、省、市、县老年体协先进个人,被编入《中华陈氏大典名录》丛书。

    提起陈兴财老先生,在铅山汪二地区无人不晓。缘于他为抢救、挖掘、弘扬优秀中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不忘为铅山做出贡献的英雄,感恩先贤的忠心报国、医者仁心,接续先贤大爱,积淀铅山优秀文化并努力践行为民造福公德,为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建设倾注全力、无私奉献,所做的好人好事不计其数。

    2.jpg

    传承英雄精神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里积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走向现代文明。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都有一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陈兴财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中国文化、红色基因,始终不忘传承英雄精神,点亮了铅山西部的文化之光。

    铅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直流传着“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佳话。其中“隔河两宰相”之一的南宋爱国名相陈康伯墓就在汪二镇。陈康伯终其一生辅佐,高宗、孝宗两朝,抗金、北伐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虽然陈康伯忠心报国,才能卓著,但身逢乱世,国事已乱,独难以回天,其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凤愿难酬,终以六十九岁高龄死在风雨飘摇的抗金事业半途。他曾“两扶红日上青天,三度锦衣归故里。”功德圆满,政绩显著。宋高宗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语不妄发,乃真宰相也。”孝宗追赠他太师之衔,封为鲁国公并“命工部侍郎何浦护丧归”。并亲书“旌忠显德”石碑立于墓前。陈康伯去世后被千里迢迢护送至家乡铅山县汪二镇杨箭村九龙岗厚葬。陈康伯是民族英雄,也是汪二镇的骄傲,铅山人的自豪。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原因,陈康伯陵墓多次遭到挖掘、偷盗,圣旨碑、荣锦坊石柱、石梁及陵园围墙台阶等砖石料荡然无存,仅有残缺的石马和石人各一立在山陇水田中。

    这是对民族英雄的不敬,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忽视。为了将陈康伯以身许国的精神作为铅山文化建设和良好社会风尚发扬光大,陈兴财决心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重新修建陈康伯陵园,并将此打造为铅山西部文化旅游亮点。

    2016年4月12日,由陈兴财发起、召集的五省一市200余名陈氐宗亲代表在铅山县河口镇鸿景楼大酒店召开联谊会议,成立陈康伯文化研究会,陈兴财当选为首任会长。

    同年6月,陈兴财牵头集资、主持撰写《南宋名相--陈康伯》一书。2017年7月6日,该书首发式在鸿景楼大酒店举行。该书的出版引起了陈氏后裔的热烈关注和一致好评。

    3.jpg

    2018年10月22日,陈兴财牵头促成江西省历史学会在铅山召开陈康伯文史研讨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兴财的感召下,广大陈氐后裔及社会各界,尤其是浙江温州、福建泉州等地陈氏宗亲给予了大力支持,终使陈康伯陵园得以重新修建。

    项目启动后,陈兴财不顾年事已高,一门心事扑在工地上。购买土地、报批项目、筹备材料、调度工程、把关质量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精打细算,利用有限的资金,接通了通向陵园的2公里高压电路;浇灌了到墓地210米长、6米宽的水泥路面;申批扩购了2亩山地;重建了墓陵,其中坟台12平方米、高3. 5米(原4米),神道宽5米(原1米),立碑高5米,宽2.5米(原高1.2米,宽1米),拜台长12米,宽14米(原长2米,宽2. 5米)。

    新增陈康伯石质坐像高14米,宽12米;东西文化长廊各长12米,宽14米。东则为陈康伯生平事绩,西侧为修墓记、首士名单、捐资人员名单、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圣旨亭、石兽、石人等。

    在寂静肃穆的山林间,占地近百亩之陵园,历时5年,耗资800余万,终成规模。威严庄重的陵园有三进,呈阶梯式。拾级而上,高高端坐在椅的陈康伯石像,帽衣平整,髯须飘飘,目光慈祥,仿若深情眺望祖籍的山山水水,又仿若倾听这盛世太平的宁静。

    在修建陈康伯陵园中,陈兴财先后捐款5万元;临时来客,个人开支烟、酒、餐费1万余元;义务投工257天。

    举目环顾,陵园四周林木葱郁,使人感觉到了一处幽雅灵秀之地。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地理位置独特,堪称为风水宝地。不少陈氏宗亲和游人慕名前来拜谒先贤。特别是清明、冬至节前后,更是络绎不绝。

    4.jpg

    《南宋名相--陈康伯》的撰写让陈兴财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陵园的修复,让汪二镇不仅树立起了生态文明还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陈康伯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与研讨会的召开,让英雄精神在汪二镇、在铅山发扬光大。

    感恩医者仁心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汪二镇的朱公庙是为纪念和祭祀朱震享而建。朱震享,字彦修,(公元1281--1358),元代医学家。婺州(浙江)义鸟人。

    是年,铅山县多地瘟疫肆虐,病情迅速传播,导致汪二镇黄河、石溪清洲和河口福惠等地出现了绝户灭村的现象,医生想尽办法却不见起色。在医生们束手无策之际,朱震享得到消息后,立即赶赴疫区救治病人。经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断定瘟疫由于气候反常,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的一种恶疾。这种病来势凶猛,传染迅速,死亡率极高。朱震享一面精心施诊,一面传授乡民如何撮药、煎汤,服用汤药之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瘟疫也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百姓又重新过上了平平安安的日子。

    为了感谢朱震享的救命之恩,汪二镇乡民自发集资为他建了生庙,并仿照他的形象,塑了他的金身,供奉在庙内。人们将朱震享的称呼也改成了“朱公公”“ 朱老爷”。 朱公庙长年香火日夜灯。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汪二镇周边的村民都会将端坐在木轿中的朱公塑像请出庙门,由4人抬着巡村。在4个扛着大旗人的引领下,人们自发组成游行队伍,伴以锣鼓周巡四村。一路上,鼓钹声声,神铳轰鸣,鞭炮声不绝于耳。沿途男女老少跪地拜祭,祈求朱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六畜兴旺。

    更热闹非凡的是一年一度的汪二中秋(朱公)庙会。每年中秋节后,从农历八月十六至二十日,汪二镇民间都要举办一次(朱公)庙会。铅山当地和周边县市及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市也有大量客商及信徒涌入汪二镇,不仅进行物资交流,还要参加庙会活动,携香带纸前往朱公庙祭拜。

    庙会期间,朱公庙还要演大戏。请剧团的开销都由汪二镇的富商大贾捐助,群众看戏不花钱。剧团来自铅山、鄱阳、弋阳等地。表演的都是铅山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赣剧、越剧。我省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杨桂仙曾多次登台献艺。

    1947年9月1日(农历七月十七),朱公庙突然被狂风刮倒,多年未能重建,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1996年,怀着对朱震享的深情厚义,陈兴财主动邀集肖政、许金生、陈国栋、万金水等人牵头,号召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离原庙址不远的汪二桥西村雷龙山上重新建造朱公庙。他不仅捐出1200元筹建费,还积极参加策划和义务劳动。

    经数年的努力,砖木结构的朱公庙顺利竣工。内设有朱公殿、观音殿、孔子殿、地母殿。重塑了朱公、观音、孔子、地母象。在朱公殿前建了戏台和走马楼;在庙门前浇灌了水泥停车场和通往汪二街的水泥路面。

    朱公庙的重建,使汪二八月庙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以2009年庙会为例,慕名前往参会的商家就逾2000户。五金交电、丝绸棉布、日用百货、土特产品、竹木家具、犁耙耕耖、一应俱全,群众生活、生产所需商品无所不有。朱公庙的大戏演了四天五晚。前来赶会的人员超过4万。五天之内,汪二街上白天人山人海,买进卖出,热闹非常。晚上灯火辉煌,鼓乐喧天,通宵达旦。同时,朱公庙香客如云,烟雾缭绕,烛光闪亮,鞭炮声震耳欲聋。

    朱公庙的重建,是汪二镇人感恩医者仁心,不忘他人善举,不仅给汪二镇带来人脉与经济效益,还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幸福感。

    接续先贤大爱  积淀铅山优秀文化

    陈瑄,字文灿,明德五年出生于汪二镇港沿陈家。陈自幼秉承家训、居乡耕读、满腹经纶、不谋仕途、淡泊人生,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

    明成化初年,汪二火田大畈的农田没有水源,十年九旱,民生凋敝不堪。陈瑄认为,唯有在陈坊河与弋阳周潭河交界处筑坝截流,开渠灌田,方能解决旱情。他便邀集民众联名上书当朝宰相费宏。费相亲临现场视察后奏明圣上恩准,决定在铅、弋两县交界的山底陈家陈坊河建造拦河坝。陈瑄“受符督役”, 他率众“出以黎明入恒西”“ 琢石刊山” ,不畏艰辛,不仅建好了长200余米,高3米,宽33米、广信府最大的拦河大坝--新城坝(人称官坝)水利工程,还筑建了穿山过垅,纵横20余公里的引水渠道,使铅(山)、弋(阳)二县2万多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成了旱涝保收的好田园。

    数年后,猫咪洞一段渠道垮塌,下游灌区无水灌田。陈瑄变卖家产,筹钱买得相关农田,改作水圳。渠、圳之上,种植杨柳树。陈瑄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费宏宰相的肯定和盛赞,

    感其功德,费相欣然命笔作《新渠歌》诗一首送陈瑄。诗中将陈瑄与古代的郑国相提并论,称赞新城坝和郑国渠一样,都是“古今同不朽” 的辉煌业绩,伟大工程。

    1962年春,大雨连绵,山洪暴发,陈坊河水猛涨,新城坝被冲垮,不少渠道坍塌。时任汪二镇人民公社农林水干事的陈兴财,受命负责大坝和渠道的抢修工作,他组建开山队,炸山取石;组织民工,砌坝筑渠。经两个月的昼夜艰苦奋战,仅耗资人民币6784.50元,迅速将渠、坝修复成功。

    1975年下半年,陈兴财见新城坝引水渠道被淤泥堵塞,下游水源严重受阻,便倡导并主持于12月3日在港沿陈家村召开灌区各界700余名代表参加的会议,掀起冬修水利高潮,使新城坝引水渠道畅通无阻。

    为了继承和发扬陈瑄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精神,陈兴财又倡议集资在港沿陈家建造《陈瑄纪念堂》。并确定每年农历冬至日为陈瑄纪念日。

    纪念堂自1999年初奠基,耗资34000元,于12月竣工。为了节约资金,整个工程都是村民和陈氏宗亲自愿义务帮工。所需木材一般都在集体山场砍伐。陈兴财向外募集现金9800元,木材折款5000元。据悉,由他筹集的资金占百分之四十五。

    纪念堂分前、中、后3厅。前厅两层,钢筋水泥结构。门面贴白色磁砖,上饰双龙戏珠图。东面墙上嵌赞助者名单。西面墙上刻陈瑄治水略记。大门外浇水泥台阶。楼上端门楣石刻“陈瑄纪念堂” 烫金大字。二楼内三间一厅,中、后厅砖木结构。前、中、后厅下层占地700余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后厅为戏台,可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后台立陈瑄木质雕像。真是:新城坝惠水流万代,陈瑄公恩泽传千秋!

    5.jpg

    《陈瑄纪念堂》的建造不仅是祭奠先贤,在修建的过程中陈瑄为民造福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陈兴财,先贤的大爱融进了陈兴财的血脉里,让爱心延续,也影响和感动着汪二镇人。

    挖掘传统文明 践行为民造福公德

    铅山县的“西大门” 汪二镇,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征鲜明,蕴藏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她既是南宋名相陈康伯的祖籍,又是“受符督役”, 为建新城坝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耆老陈瑄的家乡,还是明代首辅费宏之外祖父的故里;既是农民不堪剥削和压迫,太平军奋起反抗的地方,又是土地革命时期铅山最早燃起革命火种的老区,还是抗击日寇入侵铅山的前哨阵地;既有商周文化遗址,又有东岗书院故地,还是赣东北采茶戏(三脚戏、三角班)的发源地;既有宋代盏窑黑釉瓷窑遗址,又有明清华家窑旧址,还有商周陶器作坊;既有仙人峰传说,又有“朱公” 传奇,还有九狮岩神话;既有 朱公庙盛会,又有岩棺奥秘,还有龙船岩奇闻;既有多种地下矿藏,又有江西省级森林公园,还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她,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可惜的是,翻遍有关资料,却找不到一篇介绍汪二镇风俗人情的文章。

    2001年,陈兴财与有关热心人商量,决定自筹资金,组织一批汪二籍老年同胞抢救、挖掘、整理有关史料,撰写《汪二镇》一书。得到了县政协和汪二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政协决定以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铅山县文史资料》内部版编辑发行。汪二镇政府给予了印刷资金的支持。

    在陈兴财的带领下,那些六十以上、八十有余,文化基础不高的热心老人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靠两条腿步行,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不计报酬,积极收集整理资料,以朴素的文字,客观地反映汪二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族风俗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三年的不懈努力,《汪二镇》一书终于付梓问世,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延续优秀家风 积德行善造福一方

    积德行善是陈兴财及其家人的传统作风。他时时处处都注意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无论碰到什么大事小情都要出面尽力为之。

    1973年,陈兴财见汪二通往下程的莲鱼(又称莲藕)池处小桥狭窄,车辆不能通行。他牵头通过民办、公助的办法,建了一座石拱桥,解决了下程、艾家等村交通不便的难题。

    陈坊河水虽清澈见底,但在汪二镇机关所在地的桥西,却没有埠头,群众洗衣物很不方便。1984年,陈兴财牵头集资5000余元(其本人出资2000元),在永济桥下水轮泵站边建起了一个可容纳30余人的洗衣码埠,还用水泥浇灌了四层台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

    1986年5月中旬,一辆装满陶瓷浴盆由湖南开往上海的大货车在火田村弯道处翻倒,满地的碎陶片扎破了过往车辆轮胎,割伤了赤足行走的村民。陈兴财见状后,他顾请4人花了5个多小时将碎瓷片清扫干净,运往它处深埋,并挑水将公路冲洗干净。

    此外,他还在建设和谐乡村,调解邻里纠纷、救死扶伤等方面做了不少好事。

    1988年5月,汪二行政村黄河(方姓)村民小组村民与港沿行政村上陈(陈姓)村民小组村民因鲤鱼山山林权属产生纠纷,经多次调解无效,双方纠集数百本姓人对恃在山场,械斗一触即发。情急之下,汪二乡政府要求德高望重的陈兴财出面制止。陈兴财迅速赶往现场,他先稳住占人员优势的火田陈姓一方,动员火田村民先行撤退,再劝说黄河村方姓村民撤回,双方派出代表协商解决,避免了械斗事件的发生。

    汪二丰产水库由火田陈家村民承包养鱼。由于库区东、南、北方向全被杨箭行政村下属村民小村包围着。长期以来,库区周边的村民经常深夜利用各种方法捕鱼上市销售。水库承包人损失较大,多次交涉未果,矛盾激化到聚众械斗的危险境地。陈兴财奔走各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最后达成协议:一、库区边沿村民遇红、白喜事可在水库捕鱼;二、只可钓鱼,不可用电、网捕鱼;三、不可捕鱼在市场销售。最后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1988年4月,汪二农贸市场屠工因摊位之争,激发到下程程姓与火田陈姓间宗族之争。双方准备了铁棍、鸟枪、雷管、炸药,准备大打一场。陈兴财急忙召集双方头面人物到汪二工商所,苦口婆心做工作至凌晨三点,最后达成由亏理的一方放鞭炮道歉,平息了事态。

    至于对夫妻不和、子女不孝、邻里纠纷、产权瓜葛等家庭和个人纠纷问题的调解更是不知其数。

    陈兴财一惯将解贫、济困、助弱当作自己份内的事。1968年,火田村孤寡老人陈连旺病死在家中无人安葬,陈兴财自已动手用楼板做成棺木,将其安埋。1998年5月,一讨饭人在火田关公桥公路边被一汽车撞伤,司机驾车逃之夭夭。被路过的陈兴财发现,他急忙叫人用平车拉往汪二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他不仅自掏腰包,为其买了衣、裤、鞋、袜叫人换上,还购制了棺木,顾请劳力安葬在火田村茶子山上。1998年冬,港沿村单身汉陈德元病死于家中无人理事。陈兴财赶往其家,带头集资购买棺材,协商有关后事,使其落土为安。上陈村民小组孤寡老人陈亚夫病死在湖坊镇上港村,陈兴财召集亲友捐资购买棺木,安排人将其运回家乡安葬。

    6.jpg

    古人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物质享受可以让人陶醉于一时,心存善念却足以使人幸福一世。善心如水,它可以滋润所有干涸的心田。明代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曾经这样勉励自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陈兴财先生也这样勉励自己,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始终做到尽心,就可以少些遗憾。现在虽然即将进入87岁高龄,但依然在为陈康伯陵园的建设四处奔波,欲继续筹集资金建造陈列馆和来往宾客歇息的场所。他热心历史优秀文化传承,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是世人的学习楷模。

    来源:中国经济报道

    编辑:姚咏梅

    点赞gif.gif

    中国经济报道 入驻平台副本.jpg


    中经聚焦.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三驾马车”联手发力赋能企业.pdf

    ▶ 中国经济报道 简介.pdf

    ▶ 中国经济报道简介及项目介绍.pdf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报道-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落地各省市重点项目库.jpg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