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随着2021年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的开放,这座五百多年未开山门的寺庙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睹古刹风采,欣赏博物馆中精美的非遗作品,着实是一件幸事。是谁打开了承恩寺的神秘之门?燕京八绝为何在此进行展示?本刊记者与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就此展开对话。
柏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
古刹、珍宝两相宜
记者:承恩寺与燕京八绝作品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柏群:2010年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推动下,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走进承恩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是由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在我父亲柏德元和我的共同推动下建成的。这是石景山区第一家正式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也是北京市第一家设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的非遗主题博物馆。博物馆里四百余件展品和数百件(套)古代木雕、根雕、石雕藏品都是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无偿捐赠给国家的。
记者:博物馆内许多展品都是文物级的经典之作,价值数亿元,您为什么没有选择收藏而是将这些藏品捐赠给国家?
柏群: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的很多藏品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货币价值,并且凝结了几代非遗传承人的心血和情感。让这些精美的非遗技艺作品回归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燕京八绝非遗文化的魅力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我的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下去。在捐献的73件(套)金漆镶嵌藏品中,有许多我父亲的作品以及他多年的珍藏。
另外,这些宝贝放在家里是一笔财富,捐赠给国家,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们的文化魅力才能体现这些艺术珍宝的最大价值。
记者: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有什么特点?
柏群:独特之处在于藏品精、服务细、环境美、传承好。依托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及当代造办处的资源优势,打造大师工作室,实现博物馆里品鉴艺术作品,工作室内体验制作技艺,把燕京八绝活态传承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培养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八项技艺“大合唱”
记者:您出于怎样的考虑放弃媒体人而选择当代非主流的传统技艺?
柏群:我曾在新华社工作了十来年,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但是父亲始终希望我能够回归家族、传承技艺。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是继续从事我熟悉的行业还是归队做传承人?最终父亲的一席话让我坚定了信心:“你从小就流着传承人的血脉,你就是传承人!中国几千年的漆艺文脉传承绝不能断,这是你的使命!”
记者:您归队做传承人后是否顺利?做了哪些规划?
柏群:我感触很深的是性格碰撞,但现在看来,这种碰撞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媒体人的职业生涯养成了我外向且敏感的性格,历练的是眼界和胸怀;而归队后传承非遗技艺则需要练就一份内敛与平静,弥补的是匠心精神和缜密思维,两者碰撞也是互补。
我归队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调研。我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燕京八绝的非遗传承人们大多以“小作坊”的形式独立经营,相互之间还成了竞争对手。因为燕京八绝是“皇家工艺”,我还专门去故宫做调研,看到大部分陈设品都来自燕京八绝的技艺。当时我就产生了创建燕京八绝工艺融合发展平台的想法:非遗传承不能唱“独角戏”,应该“大合唱”。我相信,如果燕京八绝传承人们能团结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燕京八绝技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匠人的良苦用心。图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展出的花丝镶嵌《繁花手包》
记者:您是怎样实现“独角戏”变“大合唱”的?
柏群:我确实花费了一些周折才让大家聚在一起。考虑到老一辈传承人的思维定势不好改变,我便把二代传承人召集起来,利用参加行业培训、文化活动的机会,与大家交流、探讨非遗技艺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达成了八项技艺共同搭建平台的合作共识。2010年,“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在承恩寺建立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2015年又建立了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开启了携手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燕京八绝非遗文化的新篇章。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非遗技艺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关键是“人”,当下传承人中的年轻人多吗?
柏群:传承人群体在逐渐萎缩。对工匠来说要掌握这一手艺,从入行到出师,没有3〜5年甚至8〜10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最难坚持的就是在学徒时期所要承受的那种周而复始、默默无闻和清苦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也是非遗技艺传承人匮乏的原因之一。
记者:您怎样既让技艺以古法匠心传承,又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柏群:第一,解决员工待遇问题。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提供免费宿舍、引入绩效考核机制等方式帮助青年技工增产创收。
第二,为年轻人发展创建平台。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全面提升素质,引导员工向研究、开发、创新型复合人才方向发展,对获得学历或职称的员工给予奖金补助,对综合能力强的员工破格提拔。
第三,开启非遗技艺人才培养“绿色通道”。我们与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采取“定向科班培养制”。选派优秀工艺美术大师及高级技工人才授课,为优秀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毕业即就业”。
第四,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不断打造年轻非遗传承人的群体形象,提升行业地位及个人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帮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助力发声。近年来,已有多位年轻非遗传承人崭露头角。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清宫造办处第七代传人刘丹;承恩书房(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杨宁;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雪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清宫造办处第七代传人杨港;清宫造办处第七代传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侯雪等。
第五,不仅要学燕京八绝技艺,更要学做人。学习非遗技艺不仅需要有对技艺的尊重,还需要有对技艺的悟性,因材施教是技艺传承的关键。我要求每位加入公司的新员工首先要到一线生产车间锻炼,熟悉各个岗位的要求与流程。对优秀人才安排拜大师门下,进入传承谱系,开展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
柏群(右)在采访中表示:“让精美的非遗技艺作品回归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燕京八绝非遗文化的魅力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记者:如何做到既传承精湛的技艺,又符合时代的发展?
柏群: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燕京八绝技艺通过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新媒体运用、走出去等方式进行传承。
生产性保护为非遗技艺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当今社会,要让非遗技艺不仅“活下去”还要“活起来”,就要有效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今数智化发展。燕京八绝一方面在创作大件艺术品上体现精髓技艺,如金雕漆大型屏风《海屋添筹》荣获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百花·漆花杯”金奖,《燕京八景图》金雕漆屏风荣获2018“工美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金奖等;另一方面在创意制作礼品上体现中华文明,如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各国元首和元首夫人。这些礼品的工艺、材质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匠人的良苦用心。
整体性保护促进非遗技艺的转化创新。文化空间是非遗最集中、最典型、最生动的形态。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和当代造办处就是文化空间的具体体现。
多形式地运用实现非遗技艺传承载体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传承人培育成“网红”,激发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活非遗文化。
“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宗旨。近些年,我们举办了500多场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京津冀区域、港澳台地区、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重点区域,还有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都留下了燕京八绝的足迹。2021年,河北丰宁建立了全国首个燕京八绝校园展厅,让那里的孩子不出学校就能感受到高端的手工技艺文化。
记者:您给燕京八绝技艺的定位是什么?对下一步发展您有怎样的规划?
柏群:燕京八绝技艺未来的定位有两个维度,一方面保护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另一方面培育市场化、普惠化、时尚化,让非遗技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把“燕京八绝”打造成中国高端皇家文化艺术品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挖掘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建立非遗大数据库等,希望非遗技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来自《企业家》杂志
编辑:姚咏梅
中国经济报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