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报道12月28日讯 在很多游客的日记中,常会看到这样的话:来珠海,一定要来一趟淇澳岛,不到红树林不算到过淇澳岛。
前一段时间,恰逢广东省第三届森林文化周,淇澳红树林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作为珠海主会场,连续一周开展多个活动。本只在周末允许游客进入的保护区,罕见的在工作日期间向大众开放,让人们再次奔向这座小岛,走进红树林湿地,了解森林文化,感受湿地之美。
动植物的天堂 尽显生物多样性
位于淇澳岛西北部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5103.77公顷,红树林面积500公顷,这是中国人工修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是珠海的一张生态名片。
绿树成荫、波光粼粼,树梢顶上“长”满白鹭,成群的水鸟追逐飞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进入保护区,最显眼的提示牌是“不要大声喧哗”,在这里,只听得到各种虫鸣、鸟叫。走在木栈道上,穿行在红树林里,随处可见“倒着长”的树根和板状的树根,偶尔还会看到招潮蟹举着大钳子钻出巢穴来觅食,弹涂鱼在滩涂上扭动着身子溜达。
(退潮后,弹涂鱼在滩涂上觅食,不仔细观看,很难发现它们的身影。)
(弧边招潮蟹从洞穴里出来觅食。)
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695种、野生动物347种,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动物,种类繁多的蝴蝶与昆虫,还能看到红树林植物的胎生秘诀、根系奇观、泌盐现象等。全世界红树林的树种种类约有55种,淇澳岛红树林植物就有约30种。
这里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2014年首次发现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此栖息,而保护区秋冬季栖息的候鸟,最高纪录有180多个种类多达数万只。每年冬季,众多观鸟爱好者都慕名到此观鸟。
保护区内还建有湿地绿道、科普长廊、红树林博览园等,2011年,珠海淇澳红树林成功入选珠三角特色景观;2020年,被授予“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治理互花米草 修复湿地生态
在淇澳岛,如果问当地人台风对这里的影响时,很多人会说:“‘天鸽’台风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堤岸几乎没毁坏,渔民的船都好好的。”大家认为,是红树林保护了这个岛。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因其可作为沿海保堤护岸和作牲畜饲料而被引入珠海,并迅速在淇澳滩涂泛滥,对浅海交通、养殖和滩涂海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据记载,1984年淇澳岛112.2公顷的红树林,在上个世纪末统计时减少到了32公顷。
(红树林里常见的“倒长”的树根。)
2001年珠海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运用植物更替措施,在淇澳岛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泛滥区采用人工造林技术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和海桑,有效控制和治理了互花米草的入侵蔓延,并将海岸滩涂由互花米草草滩恢复为红树林生态防护系统。
为切实做好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区实行了严格的开放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只有周末才能通过预约进入,周一至周五关闭,减少人为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干扰。
保护区还严厉打击和整治保护区内非法捕捞、养殖等干扰鸟类栖息的行为,并连续发动清风行动,清理淇澳岛东涌至大澳一带红树林外缘600米内滩涂上的滩边罟、绝户网两万多米,为候鸟提供了一片安全的栖息和觅食环境。
科普常态化 践行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不仅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还要发挥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
提起红树林,刚移居来珠海的秦先生表示,他带孩子参加过一次保护区开展的亲子科普活动,甚是喜欢,但一个家庭一个月只能参加一次的规定,让他有点“备受煎熬”。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及广东省有关部门关于适时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强化科普服务功能等的号召,淇澳岛上出现不少自然教育主题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吸引了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
保护区不仅设立有科普长廊,还在科普木栈道、步道上设立相关宣传、科普解说牌,更特别的是,保护区共有5公里的科普教育径,都位于海上范围,供广大市民访客前来科普参观。
此外, 保护区的“红树林公益课堂”,经常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根据自然生物的规律性节点,结合红树林的自然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在红树林开展自然科普讲解,让居民更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
2021年10月淇澳岛自然学校揭牌、淇澳岛首批社区科普学堂授牌。淇澳岛上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的广泛开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了本地居民和游客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意识,让生态游向人与自然的双赢互利靠近。
编辑:罗淑娟
主编: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