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新时代实践故事 |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云南省大关县以实干精神走出精准脱贫之路

    中经总网  2024-05-11 17:35     浏览量:196862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副本.jpg

    作者:孙林

    大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腹心地带,原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9镇1乡,总人口29万人,有苗、彝、回等21个少数民族。境内山高坡陡、山体破碎,又处于大关—马边地震带上,县城坐落在古滑坡体上,城区有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41处,“山区、贫困、民族、多灾”是大关的基本县情。在脱贫攻坚开始之际,全县共有贫困村82个,深度贫困村4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6023户11413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5%。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大关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扶贫,终于在2020年5月脱贫摘帽,实现了山乡蝶变,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6年时间把贫困发生率从46.5%降到3%以下,大关县真正践行了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的精神,用苦干、实干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

    一方贫困,八方帮扶

    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在“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下,自2013年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来,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汇聚起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在大关县,这支“生力军”以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形式编组共计82支,驻村队员350名(含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1名),他们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在上高桥乡大寨村有劳动力2379人,其中外出务工980人,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撂荒。与很多山区农村相似,留守人员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看着大片大片被撂荒的土地,看着留守在家的人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动员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式发展。最初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道,到多个村民小组进行走访、交谈,一些群众对合作社并不支持。有些年长的群众把合作社误认为是几十年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社,认为那个时候大锅饭、平均主义,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又要走以前的老路,不支持。有些年轻一点的群众,认为合作社就是少数人得利,群众背个名,有好处也是进了个别人的腰包,不相信干部,抵触情绪较大。有的群众说,要让我们干合作社,政府得给钱,没有钱我们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

    面对种种困难,驻村扶贫工作队没有泄气,更加坚定地运用昭通市委“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3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3个认同)指导工作,坚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反反复复跑、努力跟群众打交道,反复开会、反复沟通,渐渐地群众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支持到支持、由不认同到认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群众基础较好的瓦厂、四合头、庙子边3个村民小组,发动群众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良种良法,流转1500余亩撂荒土地发展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种植;二是贯彻生态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当成产业发展来做,在大寨村荒凉的土地上种上绿化树50余万株;三是种植青储玉米,搭建1800平方米牛圈,大力发展黄牛养殖。这些扶贫举措助力大寨村进入脱贫出列的快车道,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同。

    在大关县,来自中央单位、省市县直部门的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冒酷暑、战严寒,进村入户、摸排核实,全面掌握贫情。深入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扎实开展“三讲三评”(即驻村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帮扶成效进行评议;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对其内生动力进行评议),努力争取资源,团结带领群众致富。

    尽锐出战,高效组织

    脱贫攻坚是新中国历史上、我们党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方位、高强度、深层次民生大仗、硬仗,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现有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挑战。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各类各地帮扶单位都积极选优配强扶贫干部,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扶贫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同时创新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帮扶力量。

    大关县的脱贫攻坚是尽锐出战,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取消了节假日,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沉下去,县直单位只留收发文件和守电话的人在,很多干部几个月都没回过家,有些女同志身上背着孩子工作。

    在组织体系上,建立了“五联户”制度,即县级领导联镇联户、县直部门包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分组联户,推动党员干部直接深入基层、沉到脱贫一线。同时构建了“第一党支部”制度,即建立村第一党支部并将驻村工作队、乡镇挂钩干部、村“三委”干部、部分村的督导员划归到第一党支部。这个党支部不改变党员原有组织关系隶属,是临时性的,或说是功能性的,在工作中实际上发挥村脱贫攻坚指挥部的作用。在全县已经确定各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情况下,按照权责相匹配的原则,由乡镇党委任命第一责任人担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兼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全面领导、统筹第一党支部和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第一书记兼指挥长负责召集、主持会议,有安排、调整、考核、评估第一支部党员和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工作的职权。围绕第一责任人建立第一党支部和脱贫攻坚指挥部,改变了不完全适应脱贫攻坚任务的原有治理体系。通过调整结构、集中力量、理顺关系,有力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高效决胜脱贫攻坚。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针对农村脱贫攻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问题,大关县建立党建统领制度,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在大关县扶贫工作中强调最多的就是精准,不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定点扶贫的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东部地区和部门,以及省市县级挂联单位,都把精准作为核心工作理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挂钩的甘顶村,有3000多亩属于村集体的天然筇竹林,该竹林的竹笋、竹材以及林间的菌类、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均系市场畅销产品。但由于只有小路连接且泥泞狭窄崎岖,“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大量竹产品和菌类、药材运不出去、烂到土里,导致资源难以变成资产,出现“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坐在聚宝盆上过穷日子”的现象。

    校(院)扶贫干部和村“三委”班子多次实地考察、讨论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道路。为此,校(院)扶贫干部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帮助甘顶村建设通往筇竹林的“扶贫产业路”。2019年6月,“九曲十八弯”的甘顶村“扶贫产业路”开工建设。在精准理念指导下,施工方按照“宁填勿挖”设计思路,尽量使用低挖边坡,填方尽量采用中低高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少破坏生态环境。为不误工期,挖掘机的燃油每天由马驮供应,在道路基础开挖后,对发生的局部地质较弱部分,不随意回填,对产生的楔体采用相应标号的浆砌片石填筑,保证了开挖路基的工程质量,为路面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0年3月,“扶贫产业路”终于建成了。这极大提高了群众上山采笋的效率,群众由原来每天凌晨自带干粮上山采笋,变为驾驶各种交通工具,上午上山采笋,中午卖笋后回家吃饭,下午再次上山采笋。由以前的一天一次采笋变为一天两次、多者可达三次,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益。由于交通方便,最多的一天有近千人上山采笋,这是甘顶村从未有过的现象。背着新采的筇竹笋,采笋的群众虽然疲惫,但脸上的笑容是灿烂的。甘顶村3000亩天然筇竹林2020年筇竹笋产出84.26吨,产值约404.48万元。这条“扶贫产业路”建设推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使甘顶村的集体经济不仅在短期内实现了收入增长,而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甘顶村实现如期脱贫出列和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扶贫是精准扶贫,实行的是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精准扶贫就是要用足绣花功夫,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而打出一套精准扶贫“组合拳”,真正实现拔穷根、摘贫帽。

    不怕牺牲,苦干实干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关广大扶贫干部和群众闻令而动、竭力而行、冲锋在前,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之歌。

    王文贵生于1980年,2016年2月起任大关县玉碗镇人大主席。在脱贫攻坚期间,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之前,他和妻子只是“周末夫妻”,随着攻坚的深入,他们更是月余也无法见上一面,而他们的孩子才刚满1周岁。妻子埋怨过他,但更多的却只能在一个又一个周末电话中给予他支持。2016年11月10日,正值全镇脱贫攻坚进入吃劲阶段,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家人最需要他的时候却无法陪在妻女身边,而是在高寒边远的蜘蛛湾片区下乡入户。当他满身泥泞赶回镇上时天色已暗,连饭都来不及吃一口,就赶紧向镇党委书记报告:“书记,我老婆今天生孩子,我今晚想回去看看,明天一早就赶回来。”对于家庭,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心中满怀内疚,却又无怨无悔地投入这场不能输的攻坚战中去。

    2018年6月29日下午4时16分,在玉碗镇干部职工微信群中,有3张普通却又珍贵的照片,这是王文贵所发。第一张是玉碗镇道路建设照片,第二、三张是他遍访玉碗镇老街村预脱贫群众的照片。就在照片发出后不久,噩耗传来,他所乘坐的车辆在返程途中发生事故坠下山坡数百米。在紧急组织救治后,王文贵仍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38岁。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国涌现出李保国、张桂梅、黄文秀、黄诗燕等一批杰出扶贫干部代表,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山区深度贫困县,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恶劣环境,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干部群众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硬是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大关的脱贫攻坚之路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一次生动实践,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方贫困、八方帮扶的制度优势,尽锐出战、高效组织的组织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理念优势,不怕牺牲、苦干实干的精神优势。这些优势的叠加,才有了一个个像大关县脱贫致富这样的感人故事。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众号、学习时报

    中国小康|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本网专家推荐:李伯祥(中关村人才协会全国产业振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业导师、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专家、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约专家)

    1.jpg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报刊分会指导支持、中经总网旗下传媒及主流媒体联合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中国小康》杂志、《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 合作推介| SPAC国际金融中心

    (网站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提供相应证据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7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