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当力避“低级红”
文/ 刘国昌
最近网上披露了“低级红”的一些现象,当引起记者们的警醒。
写人物如何避免“低级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写好人物报道大有益处。
一、警醒“低级红”现象
“低级红”现象在一些媒体上不时出现:
据中国组织人事报介绍:某网发文写道:“默然姐姐,28天连续加班,没换过衣服,没洗过头。在执行局干警的心中,她就是女神、女超人……”
有人讲作风变化,写出了“副市长吃上了自己掏钱买的月饼”……
有人讲脱贫攻坚,采写了“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
以上几例,看似在宣传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实则是违背人情常理、脱离实际、偏离主题。
这种“低级红”手法,是在正面宣传大旗下进行的,殊不知如此介绍先进人物,反倒起了一种副作用。不但没让人信服,还让人反感,实在应该予以坚决摒弃。
二、写人物要据实而写
写人物要据实而写,这是一个重要原则。绝不能因写的是先进人物就随意夸大、拔高。“低级红”恰恰在这一点上走过了头儿。
同样是写人物,有的记者做得很好。如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写全国社区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杨燕的报道。
谢晓玲介绍说,采访时杨燕诉说了初到社区时的情形:工作千头万绪,自己又怀了孕,而其父又偏在此时身患绝症。她挺着大肚子四处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有时一个人会在办公室里偷偷抹泪。那一年春节,她让社区的工作人员买来八挂鞭炮在新建的办公楼前炸响。别人都捂着耳朵躲开了飞起的鞭炮,她流着泪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她说,让这震天的炮声去去这一年的晦气。
谢晓玲把这个看似并不光辉的细节、场景写进了稿件。稿件刊发后反映不错,认为这样写法好,因为真实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谢晓玲的写法是对的。报道先进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写典型,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记者笔下的典型人物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大家知道,人物报道是媒体的拳头产品,写人物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把人物写得真实丰满、可亲可信。
包括先进人物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在人间烟火中长大的”, 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那么,我们写人物时也就要把“人物的本态”如实地写出来。就像记者谢晓玲写杨燕那样,既写她在社区辛苦工作的一面,也写她“偷偷抹泪”、写借鞭炮“去去晦气”的情景。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会让读者感到所写的人物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从心理上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一写先进人物就把他们写成了“高大全”人物。仪表虽不说是英俊高大,也是仪表堂堂;说起话来套话连连、豪言壮语……这种“低级红”的写法,人们看了反感,心理上抵触,很快就“翻篇”了。
古语云:过犹不及。列宁也说过,真理哪怕向前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写人物时,我们当谨记这些理念,坚决杜绝“低级红”,把人物报道写得真实、可信,给人以正能量。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来源:老记说事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邀专家。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世界品牌研究院/中经总网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融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 合作推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免责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