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培训】汇编-媒体融合与新闻采编、摄影、舆情管理讲座、调研考察
摘 要
【新闻培训】-媒体融合与新闻采编、摄影、舆情管理讲座、调研考察
本文作者读人民日报原记者部主任商恺老师的著作,结合当今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提出记者和通讯员应当掌握“十八般武艺”,成为新闻行业的“多面手”,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发有为。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提高对AI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让AI更好地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中国新闻培训网依托其强大的师资资源联合北京跃彩传媒智库拟定于2025年2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举办“宣传工作者AI创作训练营”。活动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如何提高稿件的上稿率?这个问题已成为众多创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认识主流媒体用稿规律、了解各种投稿平台的偏好、通过互动打磨稿件质量、拒稿后要保持良好心态等几个方面,全方位为创作者提供了提高上稿率策略建议,可供一阅。
新的一年快到了,每个单位都要写年终总结和新年献词。如何结合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写好年终总结与新年献词?本文结合企业、医院、高校等单位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参阅。
AI人工智能写作正在迅速发展,应当积极应对。本文从AI写作发展历程说起,讲述了如何选择AI写作软件、用AI写作的步骤等问题,对AI写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供初入AI写作的人员参考。
稿件写好了,必须经过修改。有的是小改,有的是大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在指改稿的重要性。本文从实际出发,谈及了修改稿件的4种方法:压缩法、增补法、改写法、推倒重写法,可供写作者参考。
企业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它可以增强企业品牌认知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化交流。如何才能扩大影响力呢?本文以我国的一些企业为例,讲述了扩大影响力要点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可供参阅。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本文列出记者工作的一些基本要点: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从大局中心问题入手、深入一线与时俱进、尊重采访对象、文字简洁优美。凡是能认真做好以上这些工作的记者,就能在新闻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要想把新闻标题做得精彩,学会“夺势”是十分关键的一招。本文通过实例说明,只要抓住新鲜清新、奇特独到、先声夺人、反差强烈这几个环节,加上锤炼文字,就能做出一个超凡脱俗、引人注目的标题。
最近重庆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骏在谈到宣讲活动时说,宣讲活动要突出“鲜味”、把牢“真味”、贯穿“本味”,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回应群众关心的话题,第一时间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现场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是读者十分关心的新闻品种。要想写好现象新闻,就要了解它的特点、采访要点和写作技巧。同时,应当不断提高记者和通讯员的综合素质,这是采写好现场新闻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上述诸方面进行论述,可供参考。
写公文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要想写出一篇篇合格的公文,需要了解公文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公文的语言特点,规避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学习并运用好AI软件。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充分阐述,可供公文写作者一阅。
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融媒体的传播特性,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创新宣传方式,深入采访与精心写作,做好舆情工作,是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本文提出的一些策略措施,可供媒体工作者参阅。
在编辑工作中,校对是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后一环。校对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为何要实行编校分离?校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校对软件?本文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可供一阅。
一则报道企业工会贴心服务职工的新闻中说“每逢职工生日,企业工会都要派人送去蛋糕和鲜花表示庆祝”。 此句中的“庆祝”一词改为“庆贺”更为妥帖。“庆祝”与“庆贺”“祝贺”意思相同,但使用的范围、对象有一定的区分。职工的生日属于小范围的、一般的喜事,用“庆贺”更精确。
人民日报3月20日在报眼位置刊发了《雄安新区街道名称的文化味》一文。文章刊出后,不少读者、网民纷纷给予肯定。河北日报组织编辑记者学习,并于3月22日在头版转载。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然要报道事实,就要把事实的经过、原因等因素写清楚写明白,不能让读者感到疑惑。这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操纵规则,务必要严格遵守。
对于“大主题”比较好理解,而对“小切口”则需要费些心思。如同医疗上做手术一样,切口最好要小一样,我们写报道时也要对社会面的切口要小,即通过写一个具体客体(如一个人物、一个村庄、一个厂矿企业)的发展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风貌。在哲学上说就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见微知著”。
写好新闻随笔需要记者具有“倚马可待”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朝夕即可,需要长期的反复磨练才成。为了把包括新闻随笔在内的各种体裁写得更好,早下决心埋头苦练是不二的选择。
在讲《新闻写作课》的时候,我讲了“少用叙述,多用表述”的写作理念。不少人感兴趣,课后询问不少。 其实,“少用叙述,多用表述”是不少记者的写作经验。既然大家有兴趣,今天我们再聊聊这事儿。
文章指出,“要有我”,就需要记者写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识见。“写独特”,就是写出来的稿子“与众不同”,不是“大路货”,不是“似曾见过的东西”。“独特写”,就是每写一篇要有点独创性,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新的见识。
在新闻标题中,消息标题占有很大比重。它不仅有肩题、主题、副题之分,还有“肩题-主题”“主题-副题”“肩题-主题-副题”的结构之别。做题时可视稿件、版面等情况而确定用何种形式,使标题新鲜化、多样化。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复合型标题的特点与魅力:涵盖内容多,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文章还介绍了做好复合型标题的3个要素:仔细阅读全文,构思做题形式,精雕细刻文辞。
文章结合实例就如何做好“引语式标题”、谐音标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关于做好“引语式标题”,文章指出,首先要恰当,第二是文字要简洁。关于如何做好谐音标题,文章强调3点:一是找准合适点;二是“谐”得准确;三是炼字炼句。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必须树立全局意识,要带着感情去采访和写作,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文章的修改。抓住了这三个要点,就是抓住了写稿的关键。本文从实例出发谈及这些采写经验,值得一读。
“新闻记者最应该有的是活动力”。这句话是新闻界前辈邹韬奋先生说的。在如今信息社会,提高并增强记者的活动力,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列举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些著名记者的例子,讲述了增强活动力的方法,可供参阅。
《老记说事》公号推出了《刘国昌写作课》。该课程于元月31日、2月1日两个整天讲授,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使我这个从事了10多年媒体工作的记者受益匪浅。
长期在编辑部工作的我,难得外出采访。2010年秋,终于有机会到西北大漠采访。有一天在胡杨林拍摄不少照片后,觉得还应到当地牧民家里看看。当地陪同同志担心我身体说,不用去了,文字材料有的是,回去看吧。
在长期的采写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给年轻人以借鉴,助力写作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囿于这些传统写法,而应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写消息写作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项”,不少记者也大都是从写消息开始的。在消息写作中,导语写作又是一个“重项”。有位老报人曾说,消息写得好不好,关键看导语写得怎么样。足见导语写作的重要。
写时评文章是件严肃、严谨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硬邦邦”“干巴巴”。相反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软表达、形象表达,而“画像”的手法则是其中之一。经常撰写时评的媒体人,当把这手法掌握好、运用好。
当你围绕一个问题撰写文章时,不仅要对所论问题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关的不同看法和意见。这些不同看法和意见可以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得出,也可以通过综合考量“料想”出来。
最近重庆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骏在谈到宣讲活动时说,宣讲活动要突出“鲜味”、把牢“真味”、贯穿“本味”,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回应群众关心的话题,第一时间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怎样才能出一本好书?选题策划是第一步。“选题失误,一误再误”。本文从实例出发,谈及了书藉出版中选题策划的重要性与选题的视角,提出了避免失误的方法,可供出版编辑人员参考。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吸引人?本文提出“写新闻要找准最贴近受众的那个‘点’”。这个“点”是受众感兴趣的关注点,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疑点。当记者有了这样的思考与准备,就能够在“三贴近”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开头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知晓,在此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把开头写好与做标题一样,需要冥思苦想,需要想出多种形式。在此当口,最忌讳浅尝辄止,更不能勉强凑合。如若不然,即便有再好的素材,也会因开头写的不好与读者失之交臂。
这条报道是怎么来的呢?是记者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的线索。记者在逛街时发现,时下城市越来越洋气、物质越来越丰富,但老百姓需要的一些小物件,却由于利润小、售卖麻烦等原因,市场上非常难找,于是便写了这条报道。
所谓平实手法,就是用真实客观的态度来表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注重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和事情。在这篇报道里,写了救人者彭清林当时如何救人的现场,写了在场群众、民警等救助的情景,写了网民的赞叹,写了当地政府部门对彭清林的表彰情况等。这些都是应写、必写的内容。
消息撰写的要义之一是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比如写导语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进去;做标题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来。可实际上有些记者未能做到这一点。
编辑工作十分重要,编辑人员的劳动值得尊重。编辑工作是一项发现价值的工作,是一项再创造、集大成的工作。本文对编辑工作意义和如何做好编辑工作进行论述,对优秀的编辑人员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写稿子是同文字打交道的,因此无论是写稿还是改稿,都要有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具体行动。那种“嘴上说说,不见行动”的做法,那种“比划两下,浅尝辄止”的行为,都是与“打磨稿子”的精神相违背的,务必要彻底清除。
现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很快,但采访的基础知识、基础功夫不能丢。非但不能丢,还要加强锤炼。因为只有把这基础功夫锤炼扎实,才能更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送上可口、精美的食粮。
媒体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诸多信息和观点的,在表达形式上一定要注意“和蔼可亲,入眼入耳”。如果总是“板着面孔”、“硬邦邦”的,人们就只好与你“拜拜”了!你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人愿看、编了半天儿的报纸没人光顾,那岂不是可悲?还谈什么传播效果呢?
用AI写新闻稿可行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用实例说明,可以用AI写新闻稿,但必须掌握输入提示的技巧,对写出的新闻稿要根据现场采访加以完善、修改、润色,去掉套话,投入情感,抓住细节,才能使新闻稿有特点并吸引读者。
时下媒体稿情中有一个毛病,即在稿子里总要出现几句一些“穿靴戴帽”的话。对这些“穿靴戴帽”的话,有的人已视觉疲劳“见怪不怪”了,可它带来的负面作用却不可忽视、值得警醒。
在众多的文章、信息中,如何让更多的人点看你的稿子?缘由很多,但在我看来,关键一条在于标题做得如何。标题做得好,“点开率”就高;反之则无人问津。这一点诚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标题决定稿子的“点开率”。
常有一些编辑记者慨叹:稿子好写,标题难做啊!其实,稿子未必好写,标题难做却是实情。特别是一些平淡的标题,主编不通过,读者不买账,自己也不满意。怎么办?有一个妙招可让它换换模样--用问号把它激活!
善设问句、善设悬念,使文章呈波澜起伏之态是个技法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作者的思想状态问题。如果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必是具有鲜活、跳跃,节奏感强的特点,反之则不然。
这条消息的新闻价值是什么?是选出的“荣耀医者”,是树立医者典范、倡导尊医重卫。由此观之,那就应该把选出来的“荣耀医者”称号的名单(即放在后面的部分名单)放在消息的前面,凸显他们的名字。
当前,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融合”正成为一种方法论,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加强机制创新、打破梗阻壁垒、放大一体效能,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加快形成新兴业态,收获增量效应,谋求“1+1>2”的共赢。
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它的系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其行为准则有什么具体要求?本文从鲁迅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说起,讲述了编辑出版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可供编辑人员参考。
优秀的编辑不能只会编,要抓住每一次写作机会,提升自己。比如我们的《中国税务》杂志要求大家,不但要求编辑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较强的思考和策划能力,而且还经常要兼任记者,如就一个问题从省局一路采访到县局,从税务干部采访到企业财务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通讯员在基层每天写稿,忙忙碌碌,怎样成才?本文从天资说起,讲述了努力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常年勤奋不已,努力提升情商,转变学习理念,牢牢抓住机遇,从思考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一定能写出好稿,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在前不久公布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中,河北日报的《不说大话空话,说实话管用的话》评论,荣获二等奖。该评论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其中最为突出处是在写说大话空话的干部情况时,采用“画像”的手法,详细描摹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形象:
我们现在有些记者很缺乏这种“较真儿”的精神。写稿时满足于顺手,照老套路行文;有的格式基本不变,里面换点例子完事;还有的不愿意做反复细致的修改工作……凡此种种,严重影响着稿件的质量,也阻碍着记者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这篇题为《金、银、蓝、绿、红你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什么颜色?》的报道(见中国新闻网2月18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而做,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提及的“冰点”人物,是相对于“热点”人物而言的,指的是那些普通的小人物,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状况怎样?有着怎样的遭遇?这是值得关注与报道的。近年来,不少媒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值得称赞。如何进一步做好“冰点”人物的报道,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由公安部、卫生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组成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以来全国禁毒工作成效并发布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参加。
有些问题,群众反映许久无果,但媒体一曝光、舆情一发酵,没几天就解决了。问题总有个轻重缓急,解决问题耗费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可同一个问题,曝光前后,解决起来“时差”这么大,这问题到底是好解决,还是不好解决?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本文从通讯的主题、素材和结构3个方面入手,讲述了怎样确立主题,怎样组织素材,怎样安排结构。这些思路与方法,对准备入手写通讯的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在写作前一阅,作为参考。
“大处着眼”,说的是媒体人在工作中要时时、处处关注、思考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形势和特点。如时下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针,那么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在写稿中加以体现。
文章由一个“原”字放在哪儿,联想到一些提法的书写问题,强调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文章例举了3个方面容易出错:即涉及机关、部门、职务名称方面:涉及港澳台报道方面:涉及描述人物方面等。
采访有诀窍吗?本文从“牢牢把握新闻价值”“增强新闻敏感”“交流中抓住亮点”等3个方面入手,讲述了只要真正地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便能激发灵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使采访获得成功。
为文者都愿意自己的文章写得精彩,那就从“辞必己出”做起吧!看起来这好像是个文字问题,实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之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文章介绍了4条达标途径:
哲学讲究要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与关系,如长与短,大与小,宽与窄,高与低,远与近,深与浅,厚与薄,实与空,胖与瘦,鼓与瘪等。这些各不相同的范畴,把事物的特征概括得清晰、简洁。写稿时把握住这些范畴,能使所写恰如其分、准确到位。
社会上的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如何组织好报道?这是关系到媒体水平发挥和公信力的大事,也是对记者能力的重大考验。本文从突发事件的分类、报道要点、媒体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加强对记者的培训等方面提出看法,可供参考。
本文从我国历史上三位名人善于倾听的故事说起,谈及记者在采访中倾听的重要性。通过倾听,记者可以与采访对象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使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记者可以获取更多的真实素材,顺利完成报道任务。
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局面,人人都拿着手机、照相机,不少人在拍新闻照片。为此,必须坚持新闻摄影的基本理念,才能使图片报道符合新闻规律,避免造假、越轨等现象的发生,让新闻照片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又有艺术性。
在采访中,记者的首要任务要“看”,要观察。观察是采访的第一要素。“走马观花”式的看不行,“蜻蜓点水”式的看也不行。本文提出要深入地观察、客观地观察、全面地观察、预见地观察,这样才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真实客观而生动的好新闻。
央视曝光的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中全椒县相关部门的两位领导干部面对记者采访时,一个用“茅台也能喝死人”来比喻水污染的危害,一个称“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更是引起热议,分别被称为“茅台哥”“退休哥”。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政企合作直通车
常务总编:褚多锋
执行总编:王海珠 13520414009
执行总裁:熊辉 13041130188
办公邮箱:zgjjbd@cctvjingji.com
(具体请咨询与您对接的工作人员。)
媒体资源
友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