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该写清楚的都写清楚
文/ 刘国昌
【本文提要】: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然要报道事实,就要把事实的经过、原因等因素写清楚写明白,不能让读者感到疑惑。这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操纵规则,务必要严格遵守。
然而在有些稿子中,这一点却做得不够,该写的没写,应写清楚的未写清楚。这是需要提醒大家的。
文章结合实例,指出了“写清楚”要注意的两个要素:一是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二是写人物要合情合理。
看了标题,可能有人觉得绕嘴。细细琢磨,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要把那些该写清楚的内容一定要写得详细一些,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
有没有未写清楚的稿子呢?有。
一、从两个例子看毛病
例1:
一篇题为《三万护工出吕梁记》的报道(见2020年9月29日剥洋葱公号),介绍了山西吕梁地区妇女来京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故事。全文6237字,给人们较大的信息量。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该写清楚的却没有交代明白,让人产生了些许疑惑。
比如文中写道:
从2016年4月起,吕梁在全市范围内开辟月嫂、育儿骚、护工等家政人员培训基地,免学费、免食宿、包就业。四年来,一批又一批家政人员走出吕梁山,到北京、山东、山西等北方省份打工谋生,并由此脱贫。
各级政府每年的培训、就业总投入都在5000万元左右。我们的任务是5年培养6万人。
截至目前(2020年9月),“吕梁山护工”项目累计培训54210人,实现就业29103人;其中培训贫困人口22809人,就业11296人。
人们看到这些很想知道,这么多的投入,具体是如何实行“免学费、免食宿、包就业”的,可文中却对此没有写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通过培训学得技能促进就业,是当下各地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各类媒体理当把包括山西吕梁在内的各地具体有效的作法加以介绍,供有关部门借鉴,且介绍时要写得具体、详实,有针对性。
例2:
人民日报上曾登过一个村医的事迹,这位村医乐善好施,多年来手里的欠条金额达40多万元。他如何对待呢?稿子最后点了一句:他说:“能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心里就觉得踏实。”
看了这些人们固然感动,但也提出疑问:这位村医一家生计怎么办?当地有关部门对其有无具体帮助措施?
回答这些问题,并将之写清楚,人物才真实可信,受众才信服。然稿子却没有写到。
二、“写清楚”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理念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然要报道事实,就要把事实的经过、原因等因素写明白,不能让读者感到疑惑。这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操纵规则,务必要严格遵守。
然而在有些稿子中,这一点却做得不够,该写的没写,应写清楚的未写清楚。这是需要提醒大家的。
如何做到“写清楚”呢?
笔者有以下建言:
1.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
写稿子对材料有个取舍问题,那么取舍的标准在哪儿呢?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受众需知、欲知的内容就应该多写、并且写详细。
如《三万护工出吕梁记》这篇稿子,受众想知道的内容是什么呢?三万护工从那里来?他们是如何接受培训的?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如何?把这些受众的“欲知”需求写清楚,稿子就有“神”了。
也许有人会问,受众的需求哪里寻呢?从经验中寻。
资深报人、人民日报老编辑钟立群老师曾说,写稿多了就会对读者的需求不断有所了解,写稿前首先就要想一想,我这篇稿子是写给哪些人看的?他们需要了解什么?积累多了,对受众的需求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钟老师所言极是。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心里有了底,写稿就会更加主动。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及时了解受众需求,是写好稿件的要义之一。如果不看需求,凭着自己的感觉写,那受众是不买账的。
2.写人物要合情合理。
长期以来我们在写人物上存在很大误区,一写就是“高大上”。上面所说村医乐善好施的那篇稿子,多年间收下的欠条金额有40多万元,最后只点了一句:“能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心里就觉得踏实。”至于他家里的生活如何办?相关部门有无帮助?稿子里只字未写,这样的写法无疑会影响稿子的效果。
也许记者手里有这方面的材料,但由于受“高大上”的影响未能写进去。也许记者就没有进行这方面的采访,稿子也就无从写起。
写人物贵在“合情合理”,在“合情合理”理念引导下,就会自然把应写的事情写清楚、写明白。
小结语:
写稿子要“写清楚”,看似是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个观念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稿?那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看稿知晓新闻、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为此,我们写稿时就要尽量写得符合受众的需求,把该写清楚的尽量写清楚,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这里,记者要克服主观主义,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受众的需求,写出既符合需要又“解渴”的稿子。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来源:华文融媒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邀专家。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熊辉
编辑: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融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之夜©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