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道”“术”并讲的写作课
——听《刘国昌写作课》有感
文/ 粤章
新年伊始,《老记说事》公号推出了《刘国昌写作课》。该课程于元月31日、2月1日两个整天讲授,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使我这个从事了10多年媒体工作的记者受益匪浅。
听课之后,细细品味,我觉得刘国昌老师的课程确实不一般,该课程既讲“道”也讲“术”,给人的启发、收获不少。
一、“道”“术”并讲,有骨头有肉。
为了搞好工作,我过去听了不少新闻课程,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但总觉得“不解渴”。原因之一就是理论方面的“道道”讲得过多、实操方面讲得过少。
理论方面的内容该不该讲?当然该讲。理论是“管总”的,理论上的“道道”搞明白了,有助于实际的操作。但过多讲理论、而实操方面讲得过少,这对于迫切需要提高写作能力的人来说,有点“对不上茬口”。
而《刘国昌写作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课程中,刘老师从新闻写作的体裁切入,分别讲了消息、通讯、特写、时评等体裁的写作特征及手法。他讲特征,有理论深度;讲手法,具体实在,听后颇有收获。
比如新闻评论,我一直视为畏途。刘老师讲了评论的由来和作用,并列出了写好评论的“七字诀”(快、短、新、实、趣、雅、辣);“五个一”(一个好由头、一个硬观点、一个巧布局、一个亮标题、一个响结尾)。这样的讲法使我有了抓手,有了顿悟,甚至还有了一点写作的冲动。
“道”“术”并讲,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这次课程的始终,颇受大家的欢迎。
二、善用形象概括,新鲜、生动。
刘老师讲课对一些问题不时有新的概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
对导语写得过多的毛病,概括为“胖导语”;
对标题文字过长,概括为“长衫题”;
对标题做得太素,概括为“白米饭”;
对新闻基础知识缺乏,告诫大家“别把日出日落当新闻”
讲写文章开门见山但又不能开得太近,谓之为“大馒头堵嘴”
……
凡此这些概括,既准确又形象,一看就懂,印象深刻,有助于我们尽快改正写稿中的毛病。
三、选例精当,印象深刻。
刘国昌老师讲课时在课堂上发放了一份《授课提纲》,在提纲中不仅有每个章节的要点,还特意安排了一些实例范文。
如:
讲通讯写作时,例举了《一元厨房》的范文;
讲特写写作时,例举了《“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天降”美食》两篇范文;
讲深度报道写作时,例举了《森林也是大粮库》《古老苗寨生机勃勃》两篇范文。
在这些范文中,还附有点评、旁批等,使大家阅后收获满满。
四、释疑解惑,是这次授课的最大亮点。
有人问我这次听课的感受,我说,不错!其中当场释疑解惑是这次授课的最大亮点。
刘老师讲课的最后一章是《关于稿件修改的10个问题》,这其中列了10个问题,如:稿子如何写得眉清目秀?如何把握好写稿的分寸感?写稿如何做到“五不过”?“叙述”如何改成“表述”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刘老师结合实例细致地逐一进行了解答,我们听后颇有“解渴”之感。
讲课最忌照本宣科、坐而论道。拿着讲义台上读,听课的人都快睡着了,这是常见的事儿。刘老师讲课可却不是这样,他叙事有道,重点突出,口才很好,我们听课如沐春风,得意得很。
但愿今后再能听到这样的课程!
(作者为南方媒体人)
来源:老记说事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熊辉
编辑: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融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之夜©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