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报道“通航”系列报道 上篇:走进通航产业“万亿蓝海”——“通航极客”谈通航事业系列(四)
据报道“2021年8月19日至20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遭遇有史以来最强降雨,造成蓝田县境内的国道G312、省道S101部分塌方、冲毁,沿途部分交通、电力、通讯中断。陕西省航空(秦汉通航)应急救援队接到省应急管理部门命令,要求调动直升机前往蓝田进行备勤待命。救援直升机飞行81架次近33小时!通航救援现场, 在暴雨与孤岛中架起空中救援通道!”
图:5-1
不知不觉与通航极客先生的畅谈越来越深入,随着极客先生的讲解,我相信大众会和我一样,从对“航空”朦胧的、范围很大、很广、很远的认识,逐渐拉近,并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萌发了自己是否可以拥有飞机、并产生了驾驶着飞机冲向蓝天的渴望。
主持人:极客先生,不得不说您为通航的未来描绘出了一个个真实有效的可以企及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
极客:还有呢,除了山区、野外,再深入下去我们可以把江河码头和海洋码头连起来、可以把公路网的节点互相之间连起来、可以把不同线的高铁站互相连起来、高铁站和公共汽车站相连、高速公路服务站和医院连起来,因为我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只要任何地方它能开得出一个200米、300米的跑道来,我们就可以把它连起来。
主持人:只是一个200米~300米的跑道就够了吗?
极客:够了。
主持人:不需要在200米周边还要修建什么吗?
极客:那是另外一件事了,那是一种辅助设施。比如说,在长沙我们投建五个“机窝机场”,里面放500架飞机,在整个长沙周围地区,投建500个点——小小的200米跑道机场群,什么都不需要,就用铁丝网一围,就行了。飞机集中在所谓的“机窝”里面待着,野外那些修建的跑道(点),当要用的时候就飞过去,可以落到某个地方,在某个“点”加油、在某个“点”加料、以某个“点”为基地在周围进行服务,到晚上又飞回“机窝机场”去。
图:5-2
主持人:明白了,就是说实际上我们要做的200米跑道不一定要有配套设施。
极客:对,它可能就是一个停靠点、起降点而已。根据需要而定,也可以发展微型机场群,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园区和商业网点、航空康养群、航空商业物流群......
主持人:那这样来讲,投资真的就很小、效益很高、服务面很广。
极客:对,临时停靠办完事就飞回去了。从应急救援角度来举例,只要这个村子有一条200米长的小跑道,如果有人生病了,飞机飞过来把人接走就可以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有些120救护车不能快速到达解救的危重患者,而且需要直接送到大医院的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您这个建议不错,单从急救的角度,很多乡村地区出现的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医院,就是因为不能有效及时的送达,因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就这一点来说,未来患者家属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是拨打120急救车,还是120急救飞机了,毕竟费用差不多嘛。
极客:是的。所以我们要整体布局,比如,一个省我们规划多少个地方建“机窝机场”,多少个地方仅仅是起降点,说白了,就是有“机窝”的地方投资大些,起降点投资小,总体投资小、效率高。
主持人:那从这个角度来讲,还存在不便捷的地方,比如说某些地方离“机窝”比较远,那它就不便捷了呀。
极客:所以这就是我们的规划了,如果说不便捷了,那我们就在那儿加一个“机窝”不就完了吗。
图:5-3
主持人:比如说像五角星一样,在一大片区域规划五个“机窝”,中间再建一个大的“机窝”。
极客:所以这就叫体系嘛,比如说在乌兰察布,纵横近千公里,那我们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给它放几架飞机,因为飞机需要维护、保养,还有调度等等,那么我们就在乌兰察布的正中心建一个或者3~5个机窝,围着机窝建一堆“点”,到时候,比如说某个“点”的上空要做人工降雨了,我们就飞到那去,围绕那个地方工作,任务完成后飞回机窝来。
主持人:我明白了,这个是否也可以形容成蜂巢?
极客:对,总部基地。大家都出去工作,到了晚上全回到蜂巢来,维修也好、补给也好,所有的事情都做到了,白天需要工作的时候都纷纷出去。
主持人:外边那些个点,就是停靠点、工作点。
极客:对,可以是农业停靠点、森林停靠点、医疗停靠点等等,反正就是根据地形地貌和需要来决定那个地方做什么。每个点投资都不过几十万、上百万,用来兴建一个10亿投资的通航大机场的资金,可以投资1千个以上的起降点,并形成体系。
主持人:说了这么多点以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低空低速通航”这个体系,应该由哪些领域开始做起呢?比如说由国家来做吗?地方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来做呢?甚至大众什么时候可以参与呢?
极客:我们首先要做好全国的规划,然后要从某一个省或某几个省突破,政府推动搭台,企业唱戏,确立方向、方针、方略、方案、方法,大踏步建设好中国大众低空通航天路网络。
主持人:这个模式的源头在哪里呢?
极客:我们就先从学校做起、先从旅游景点做起。这样子可以从旅游上赚现金,可以从学校率先去培训人才,万事人才为先。
主持人:旅游上怎么赚钱呢?
极客:低空观光旅游,游客可以由驾驶员带着飞上蓝天,可以从空中观察、摄影拍照,跟坐高空民航飞机大不相同。
主持人:怎么不同?
极客:你去过游乐园吗?坐过过山车吗?相信低空飞机的旅游体验,虽然不会有极度的刺激感,但类似过山车的快感是有的。坐高空民航飞机一分钟飞上去了,你下面什么也看不见,这个就是差别,游客还可以亲自感受一下副驾驶的体会。
图:5-4泰山低空通航旅游示意图
主持人:听起来很不错。
极客:学校培训人才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可以在学校修一条200米~300米的滑道,可以开展飞行器、飞行驾驶认知的地面学习、地面体验,让学生通过在地面滑行、地面操作的过程消除生疏感、恐惧感,逐渐建立人机一体的感觉,增加对飞行的信心;第二阶段就学会“抬头起飞降落”的动作(抬机头起飞、后轮保持在地面上、保持一段时间后把头放下来,完成前轮降落);到第三个阶段才到机场飞上天去学习。这是一个可行的大规模培养飞行人才的过程。
这样一个时间段里,也可以培养出很多的初级教练员,中国现在极缺这种类型的教员,他们需要大量各类实训、增加滑行和飞行时间,教员的飞行经验还有极大提高空间。
主持人:储备大量的新学员、初级教练员,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极客:是的,如同现在汽车驾校的教练员和学驾照的学员一样,他们也同样是发展未来私家飞机拥有者的主力部队。
主持人:我现在想了解旅游和学员的产业做起来,能产生多少经济价值?您算过吗?
极客:算过,每投资一个培训基地大概不高于1千万,在学校建滑行道,把飞机放进去,飞行教员等人才准备,与有合作意向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图:5-5校企合作示意图
主持人:这只是在培训方面的投资吗?
极客:对,全国上下,这样的学校可以有几千家,学生上百万......
主持人:多久能赚回来?
极客:两年全部赚回,可以不断扩大。旅游那块如果做得好,也同样二至三年必定挣回。
主持人:旅游那部分投入多少?也是不高于1千万吗?
极客:每个运营点的投资都在500万元~1000万元范围内。
主持人:有了人才后,下一步呢?
极客:同步逐渐开始发展“低空低速通航短途交通运输体系”。在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之上,进入全面综合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当然,同时也可以发展“低空低速无人机运输体系”。主要特色:机场小、数量多、密集、可达性高、经济快捷。
主持人:这样的话,企业、财团就可以介入进来,搞物流和旅游事业了?
极客:对,地方政府也可以介入进来,比如说治理雾霾、绿水青山,精准扶贫,并且可以开始填补国防动员、低空警务等空白领域。
主持人:前面您就说过节点,什么是节点?
极客:比如说汽车有汽车站,高速公路有入口、有服务站,火车站、高铁站、诸如此类的加油站、长途汽车站、小公交站、海港、码头、江河渡口等等,这些都是交通运输网的节点,“低空低速通航手段”可以把这些凡是有条件建跑道的节点全部互相连起来。
图:5-6
主持人:怎么连?就是每个地方都修一个200米的跑道吗?
极客:举例来说,河南省高速公路有157对服务站,每个服务站背后都有预留土地,在上面都可以建一条300米长x15米宽的跑道,是不是所有高速公路服务站都由“低空低速跑道”相互连接起来啦。
主持人:您是说在高速公路加油站的旁边空地修一个300米的跑道?
极客:对。我再给你一个参考,从珠海到香港如果是坐游轮过来只需要380元,但是很多人坐直升飞机过来一个人约4000多元,两个人就将近8000多元。可以看得到差距有多大。
图:5-7
主持人:这么巨大的差距,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坐飞机呢?
极客: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时间效益,他们乘飞机节约出的时间可以让他们挣到更多的钱,所以一定是要赢在所建的机场群对大众来说便利、捷达、易行、有效益上。
主持人:假如我们成功建立了“低空低速通航体系”,刚才您说的香港到珠海坐直升机每架次的成本改坐低空低速飞机会降到多少?
极客:低空低速飞机单价成本就变成了2000元,15分钟的飞行,带2人,每人收1000元就够本了。
图:5-8
主持人:好,这个例子举的好。
极客:你看我从上海坐的士到江苏南通支付800元2个小时。如果自驾,开一辆20万元的车,过路费90元,20升油费160元,折旧60元,总共310元。开空中悍马飞机呢,用了十升油,大概是40分钟,行程是100多公里,就80元,加上飞机折旧和综合成本总共约350元。陆空成本几无差别。加之开飞机轻松愉快自在...喝着咖啡,哼着小曲,看着下面的城市、乡村、大自然的美景...好惬意哦!
主持人:可是你没算飞机的成本。
极客:我都算了,开汽车最快一次两个半小时,最慢一次七个小时,我开这个飞机稳稳当当40分钟,这还是在中国地形地貌最平坦的地方,看出这个效益比了没有,所以未来通航的市场会非常好。
供稿:中国经济报道网——《科技与财经》专栏主任:王文慧
配图:由乔海集团绘制及提供!
(未完,请继续关注“极客6”)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王京忠总编辑介绍《中国经济报道》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