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现场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是读者十分关心的新闻品种。要想写好现象新闻,就要了解它的特点、采访要点和写作技巧。同时,应当不断提高记者和通讯员的综合素质,这是采写好现场新闻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上述诸方面进行论述,可供参考。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场新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新闻报道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形式。现场新闻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氛围和紧张节奏,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多写现场新闻,可以使新闻更生动、更接地气,可以摆脱并克服官话、套话,让新闻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现场新闻的特点
现场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事件传递给读者,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同时,通过对现场细节的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环境氛围的烘托,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冲击力。
例如,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一文,是一篇优秀的现场新闻作品。此文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现场,写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阅兵式,写了红旗、标语、灯笼、飞机、大炮、坦克、骑兵、烟花和各种人物,呈现出一派胜利喜庆的画面。
此外,现场新闻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在现场,各种情况都可能随时发生,记者和通讯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捕捉到关键的瞬间和有价值的信息。而且,现场新闻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无论是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还是民生问题,都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
现场新闻的采访要点
在现场采访,应当抓住4个要点:看、听、问、记。
看:记者到达现场后,要用敏锐的目光迅速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注意捕捉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为报道增添生动性和可信度。
听:倾听现场的声音,包括人物的对话、群众的议论以及各种背景声音。通过倾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们的看法。
问: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人员提问,获取关键信息。提问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语气,避免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
记:及时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和问到的内容。记录要准确、详细,包括重要的事实、数据、人名、地名等,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有力的素材。有些画面除记录在笔记本上外,还要记在脑子里。
例如,199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红场易旗纪实》一文,是记者在莫斯科红场采访后写下的现场新闻。在文中,记者看到许多人“冒着凛冽的寒风赶来观看这一历史性画面”;听到有人在高呼口号,有人在发出疑问,有人在争论;记录下了老人、工人、女青年等各种人物对苏联解体的感受;看到了苏联红旗徐徐落下的画面……这一切,都是那样具体而清晰。
现场新闻的写作技巧
----有画面感:通过细心观察,描绘出事件现场的场景,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例如,可以通过对色彩、光线、形状等的描写,营造出逼真的视觉效果。
----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使用过于枯燥、生硬的语言,采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反映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或社会现象。这样能够使报道更具思想性和深度。
----追求新意:在报道内容和角度上力求创新,避免千篇一律。寻找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1986年10月6日新华社发过一篇600来字的短通讯《夜宿蒙古包》,记者通过观察、询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画卷:用上了风力发电,有了小四轮拖拉机,改变了“奶为浆、酪为食”的单一饮食结构,通过一件件小事反映出牧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颇有新意。
对记者和通讯员的要求
写现场新闻的记者和通讯员应当知识广博,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这样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现场新闻时,能够迅速理解和把握事件的本质。
目光敏锐也是对记者和通讯员品质的要素之一。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场环境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细节。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信息。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快速整理和分析,筛选出关键内容,有条理地进行报道。
现场新闻往往需要记者和通讯员独立完成采访、写作和拍摄等工作,因此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多写些现场新闻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真实、新鲜、生动信息的需求,也能够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读者呈现更多精彩的现场新闻。
来源综合自:华文融媒云
【作者简介】姚赣南,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新闻培训授课老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著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采编实用技巧88讲》《新闻采写70问》等。中经总网·中经在线特邀专家。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