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文/ 刘国昌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理念。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认知的问题,也有一个实践的问题。今天我们说说这事儿。
一、何为“大处着眼”
“大处着眼”,说的是媒体人在工作中要时时、处处关注、思考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形势和特点。如时下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针,那么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在写稿中加以体现。
“大处着眼”实际就是“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语)。学会从宏观上观察问题,想全局性的事情,不囿于一城一地,眼界要宽广。
二、何为“小处落笔”
选题定了之后进入写稿阶段,在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小处落笔”。
“小处落笔”,就要写微观的东西,写细节,写故事。这样的稿子深受人们欢迎。
为什么呢?
这是由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第一,报道第二。做报道的时候,需要精选那些来自生活的新鲜、生动、有意思的事实来写,以此来反映特定的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主题,但在具体报道中则要在“小处落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龙吟》报道,每一篇稿子都从具体的内容写起,如《茶文化》《亭文化》《毛笔文化》《长城文化》等等。
生态建设的报道,也是一个大主题,然在报道中要注意选择那些具体的地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村镇)来写。同样像反映农村变化、中小学教育、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等等方面,都要善于从“小处落笔”。
三、如何做好两者的紧密结合
“大处着眼”与“小处落笔”,看起来好像有点矛盾。其实不然。“大处着眼”说的是写稿的指导、方向;“小处落笔”讲的是材料的取向、实操的步骤。方向不明,无法写稿;取材不对,难于下笔。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把稿子写准、写好。
为此需要注意和做到以下两点——
1.勤于学习,提高眼界。
学习是第一位的。作为媒体人,党报党刊是一定要看的,重要的文件精神要及时掌握,惟此才能真正做到“大处着眼”。
有些记者对此认识不够,总觉得“有领导把关,自己写稿就行了”。仔细想想,自己学习不到位,对报道精神领会不深,怎能把稿子写好呢?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作为一个党报记者首先要站位高,站位高,才能眼界宽。这样才能更好地感觉实际生活、写出好稿。这是经验之谈,也是重要提示,值得年轻记者深思。
2.深入实际,捕捉实料。
为做好“小处落笔”,需要我们的记者要眼睛向下,经常到生活中去,寻找、捕捉那些新鲜、具体、生动的人和事来写。只有这样,才能把“小处落笔”做好、做扎实。
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具体表现在:忙于“跑会”,深入基层少;面对面采访少,满足于下面送来的材料;捕捉细节能力差,抓不住“有意思的瞬间”……凡此种种说明,不及时纠正和改正这些毛病,那我们就无法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的好稿子。
来源:老记说事
小结语
如开头所说,“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是个重要的写作理念。具体落实有个认知问题,也有一个实践的问题。年轻的记者们需要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并勇于在写作中大胆践行。惟此,才能把新闻作品写得更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经总网·中经在线智库特邀专家。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中经总网/世界品牌研究院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总编审:王海珠
总监制:熊辉
编辑: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祖国》杂志-祖国网、《中国企业报》、《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人民政协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报道网、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旗下拥有商标:中经总®网、中经三驾马车®;及版权:中经总网©、中城环球©、中经智谷©、世界品牌研究院©、世界品牌©、世界品牌智库©、世界品牌盛典©、世界品牌之夜©、向世界推介·中国品牌©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