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分享| 网站地图


  • 1

    【新闻培训】不曝光,问题就不解决?

    中经总网  2024-06-20 12:14     浏览量:192948

    中经 头部图片 报道中国影响时间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副本.jpg

    常听人谈起这样的现象:有些问题,群众反映许久无果,但媒体一曝光、舆情一发酵,没几天就解决了。

    问题总有个轻重缓急,解决问题耗费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可同一个问题,曝光前后,解决起来“时差”这么大,这问题到底是好解决,还是不好解决?

    108011_副本.jpg

    (一)

    “问题一曝光,舆情一发酵,马上就解决”……客观来说,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

    很多复杂问题,即便是曝光了,解决起来也还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曝光了很多次,也没有彻底解决的疑难杂症也不在少数。

    但不可否认,在“聚光灯”下,更容易“提速”“加压”乃至“破例”。以往看很多民生曝光类电视节目,总能听到“节目播出当晚问题就得以解决”等经典台词。近些年来,类似案例也不胜枚举——

    去办事大厅办个证,不是缺这材料就是少那手续,前前后后跑了七八天未果。回过头,网上曝光掀起舆情,随即引得上级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证件迅速办妥。

    人行道被一堵破墙拦腰切断,周边居民反映数年无果,多个部门都说自己没招。最终,媒体跟进报道,地方政府立马召集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没几天墙拆了、路通了。

    高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涉事方第一时间掩盖事实、息事宁人。但视频、照片流传网络,媒体持续跟进,舆情热度飙升,到头来上级调查组出马,终于是拨云见日、以正视听。

    媒体对于社会议题的聚焦,本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公共舆论。加之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可谓“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热点事件可能瞬间引爆舆论场。

    争相评论转发间,某一件事很容易获得集中而广泛的关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这样的路径,反过来也会加深“一曝光就解决”的社会认知。

    (二)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事情总是有多面性的。

    从积极角度看,舆论监督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于社会治理而言,“曝光-关注-重视-解决”的链条本身也是正向的。

    梳理相关新闻不难发现,很多地方已经把舆论监督视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鼓励媒体找线索、做调查,曝光各种积压的难题,反映群众呼声,以督促相关部门快速处置。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出现问题实属正常,有时触发舆情也在所难免。当此之时,积极解决远远好过“鸵鸟思维”,快速处置远远好过巧言塞责。在良性的舆情回应机制中,展现直面问题的姿态,本身也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必要助力。

    不过从不少案例看,“一曝光就解决”的“立行立改”背后,往往有着“不曝光不解决”的莫名尴尬。见多了“解决总在曝光后”,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担忧:

    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没有媒体报道,或是没有传到网上,就可以视而不见、能拖就拖?

    不论什么问题,是不是只要捅到网上,引发热议、形成舆情,就需要如临大敌,提格升级,处置并问责?

    (三)

    从理论上看,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的媒介化社会,如同克努特·伦德比在《媒介化、变化和后果》一书中所指出的,“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主宰、溶解和牵引人们的意识、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促成媒介化社会。人类高度依赖媒介而生存,社会被媒介所驾驭。”

    曝光进而触发舆情,是媒介传播的表征。诚然,在纷乱的新媒体时代,处处皆媒介,网络舆情有复杂化、多元化乃至泛化的倾向。但很多时候,其依旧是“人心”的呈现,纷扰之间也集纳着民意、反映着民情。

    从官员心态上讲,高效回应舆情,除了有问题导向的一面,也多少有怕被问责的一面。出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影响政绩不说,还可能被问责。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基层干部一方面抵触监督报道、害怕网络舆情,总想着把问题捂着盖着,一方面问题一曝光又忙不迭地“雷厉风行”“特事特办”的原因。

    媒体报道后就能解决,说明之前的“没解决”并非解决问题的要件有缺失,而是姿态上有不足——缺的是像在“聚光灯”下那样对民生关切的时时关注、时刻上心,是像在“高压”下那样担当作为的决心。

    倘若一个平时就存在或已长期存在的问题,非要等媒体曝光、舆情起来以后才得以解决,那么只能说明背后可能有作风不实的问题,需要好好找一找原因了。

    (四)

    曝光有助于解决问题,但绝非万能钥匙,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日常解决问题的渠道。

    毕竟,偌大的社会,难点、痛点、堵点、矛盾点纷繁复杂,舆论不会什么都关注,能被拿到舆论场去“发酵”的是少数,能被反复追问反复敲打的更是少数。

    没有舆情就“万事大吉”,舆情来了就“如临大敌”,这样的认知和态度危害性不小。

    一则,加剧社会矛盾。一些被多次反映的问题本身不大,及时察觉认真解决不是什么难事。非要等到“拖大拖炸”,即便最终拿出“亡羊补牢”的诚意、“大刀阔斧”的力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事情解决,也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二则,打乱工作节奏。一些复杂的、牵涉甚广的矛盾,解决起来未必是一时一刻的事。舆情不等人,网友们等着要答案,如果为了快速平息舆情,一次次搞特事特办,无异于破坏规则,难免给以后正常开展工作造成阻碍。所以,解决问题的功夫还是应该下在平时。

    三则,制造舆情迷信。不曝光不上心,一曝光就解决,久而久之,难免会给人以“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认知。今天的网络空间本身就十分芜杂,形形色色的博主、“大V”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甚至煽动性的词汇语言来制造舆论压力、带偏节奏的情形屡见不鲜,更别说还有人为了博取关注直接虚构事实。很多不断反转的新闻背后,往往有当事人利益诉求的博弈。公共资源本就有限,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么?

    (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避免落入被动的关键,在于改变作风,在每一个日常里走好群众路线。

    无论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还是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都能更及时发现社会痛点,保持对民生的最大警觉和关切。在这样的基础上,科学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一步步解决群众关切的大事小情。

    这样的工作态度,就能让我们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走向社会舆论的纵深,探寻广泛的民意、民情。即便一些问题引发了舆情,有平常工作深厚积累,也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在平稳面对舆情的心态基础上,才能更从容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来源:长安街知事

    世界品牌研究院/中经总网 联合报道

    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

    编审:王海珠 熊辉 刘信春 郑建华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北京媒体团-融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合作支持发布):中经总网、中经在线、中云经视、《祖国》杂志-祖国网、《企业家》杂志、《中国化妆品》杂志、中外新闻社-中外新闻网、中国报道网、《灿烂中国》全媒体、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中国品牌经济网、中国应急安全网、中法新闻法制网、华人头条、今日头条、顶端新闻、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百度百家、凯迪财经、雪球财经、凤凰、腾讯、搜狐、网易、优酷、爱奇艺、知乎、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络媒体平台。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互联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宣传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中国企业品牌转型升级。

    中经总网 联合共建 三驾马车超级资源综合赋能平台.jpg

    财神到 3版 加红色背景 加二维码 加印章金色副本.jpg

    ■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各项业务及项目介绍

    ■ 中经总网专家智库“智囊团”及重点合作机构

    ■ 中经总网联合推介国内国际大型品牌峰会论坛活动

    ■ 合作推介|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团队-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简介

    ■ 合作推介|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简介

    ■ 合作推介| ASTIC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 合作推介| 世界物联网大会介绍

    ■ 合作推介| 中云工业园项目介绍

    ■ 合作推介| 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 合作推介| 赛柏蓝:医药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公司

    ■ 合作推介|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介绍

    免责声明:凡本网发布或转载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王海珠】
  • 手机扫码 继续阅读

    分享到…